当前位置:首 页法学研究法治探讨详细内容
与时俱进成就少年法治,与实俱进造就法治少年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苗准  日期:2020/4/28 字体: [大][中][小]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总是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但现实中,无论是从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似乎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让青少年自强自立自信自律的教育共同体。大道理满天飞,调研文章一大堆,可实际教育教学中,还是多以教书为本,选择性忽略育人的本分和责任。

  在法言法,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上升,让始终作为重中之重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问题凸显。少年尊法则法彰,少年懂法则善治。要想阻断法盲代际传递,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代代相传,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亟需真刀真枪、脚踏实地的完善。

  重意识培养

  意识是素质的前提。青少年的确是长知识、长身体、长智慧的年龄。但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首先培养他们的各种正当意识。还是嫩芽的小树苗承受不了每天浇上一大桶水,刚满月的小猫还不能逼着它去拿耗子。对于青少年来说,树立他们法律至上的观念、遵法守法的意识,比拿着书本填鸭式灌输条款更切合实际。意识观念决定能力素质。有了意识观念,未来的日子,他们自会通过各种渠道吸收相关知识,提升法律素质。而在意识观念的形成上,身边周边的外在环境显得非常重要,成人尚且在耳濡目染下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更不用说青少年了。网络媒体也好,城市文化也罢,多一些尊崇宪法法律、推崇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宣教氛围,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多警示教育

  青少年阅历和经历还欠缺。告诉他怎么做不受处罚远不如让他知道做什么会受到严惩来得深刻。法律条款考虑到方方面面,相对来说太过复杂详尽,按部就班逐条逐字去解释、去教学,大概率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即便死记硬背储存在大脑中,往往因为并没有吸收理解,时间长了记忆自然消失。而警示教育则不同。活生生的案例明确指出案中人犯了什么法、受到什么惩罚,再加上人物事件的客观描述。让青少年首先看到犯法就会被处罚,其次知道做什么是犯法,最后牢牢记住决不能这样做以免付出代价。正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面案例的震慑同样是深刻的,警示教育远比照本宣科地苦口婆心、淳淳教导来得实在。

  去“从轻减轻”

  我们的国家一贯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总是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1979年制定刑法时明确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未成年人保护法和行政处罚法也都明确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殊不知,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如今的青少年。讲文明懂礼貌变成了讲流行懂时髦;思想积极、品行高尚变成了思想开放、品行时尚。多元化的网络社交媒体让现今的孩子再不是一如从前般单纯无知。在杂乱万象的网络毒品面前,麻木、冷漠甚至无情貌似已是主流,对这样一个群体依然从轻减轻,按套路一味的挽救感化,是不是有些大题小做的感觉?而且某种程度上,明确规定反倒成了未成年人自认为的护身符,成了走上违法道路的支撑和倚仗。

  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喊了一年又一年,可是青少年的犯罪率却一年高过一年。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社会各界把青少年法治教育落到实处别光说不练、空话连篇,做到有的放矢别陈词滥调应付了事;要让教育基地真正作用起来别当做盆景用来欣赏,让教育活动有效开展起来别当做背景用来照相。还有,法律上的从轻减轻既然还在,校园里曾经的“五讲四美三热爱”都去哪儿了?还有,网络游戏的存在是为了开阔眼界、拉动经济、实现复兴么?(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州市司法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