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贺菲:“陷阱公厕”坑游客:景区岂容“坑人套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贺菲  日期:2020/9/16 字体: [大][中][小]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反映,甘肃敦煌一景区现“陷阱公厕”,厕所建在沙土上,游客开车过来后车辆被陷,工作人员再索要巨额拖车费。9月14日,敦煌市组成联合调查组依法对涉事经营者进行了相应调查。目前,涉事经营者已被责令停业整治。15日下午,敦煌市公安局发布通报称,已抓获涉嫌强迫交易罪嫌疑人5名,2人被刑拘。

    此事件曝光之初,多位游客表示曾在同一路段遭遇类似“陷阱”,被迫交了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拖车费。很快,“专坑游客的公厕”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众网友热议。网上传出的视频中,商家态度嚣张又恶劣,一幅“此坑是我挖,要想从此过,留下拖车钱”的悍匪样子,这种摆明的套路,技术含量低,再利用强势手段,分分钟用低成本获得高收益。游客若不想花冤枉钱,只能绕路避开此景区。

    如此一来,不仅游客错过了欣赏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感受民俗风情、文化魅力的机会,而且对景区来讲,不单服务口碑被贬损,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这本来应该是游客、商家、当地三方均受益的良好项目,结果被设“陷阱公厕”的恶商这颗老鼠屎搅坏了一锅粥。况且,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敦煌名声远播,受到的关注度也很高,这种丑恶现象即便是个例,也会或多或少给城市形象抹黑。

    与此同时,据官方调查和网友爆料显示,该公厕曾因手续不全被清除过,坑游客之事也早在2019年就已发生过。尽管此次事件,官方的回应、调查、处理结果既迅速又到位,确实值得肯定,但是“死灰复燃”“久已有之”的坑游客套路,还是需要景区管理警醒。特别是针对这种违法成本低、操作灵活、易变换场所的丑恶现象,不能让个例止于个案,必须将监管惩治纳入景区管理常态、长效治理体系中。

    只有在景区的日常管理、教育引导、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到不缺位,才能更好地实现预警前置,在事态发酵进而被网友和媒体曝光之前,率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还景区一片和谐、健康的旅游环境。(河北省泊头市泊镇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