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孙通:还海底一片“绿水青山”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孙通  日期:2020/9/19 字体: [大][中][小]

还海底一片“绿水青山”

    时至九月,我国近海休渔期结束,四大传统渔场之一的渤海“万船齐发”,又热闹了起来。然而近日,搜狐网上一篇题为《休渔25年后,海底荒漠“绿化”几何》的报道里却有这样几句话:“淡青色的水面下除了泥沙一无所有,水流形成的海底波纹像沙丘一样,连绵不绝”,“海底没有海草,没有牡蛎礁,也很少见到海洋生物”,“现在这种情况在渤海近海区域并不鲜见”。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渤海综合治理,陆源污染、海域污染、海岸线保护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资源丰度却不足八十年代初的1/10。生物多样性,才是海底“绿水青山”的真正“硬指标”,而过度捕捞正是威胁渤海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还渤海海底一片“绿水青山”,就要坚决遏制过度捕捞,恢复渤海海底生物多样性。

    推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让渔民经济收入多元化。许多沿海地区的居民世世代代都是靠打渔为生,经济来源较为单一,能想到的增加经济收入的方式可能只有扩大捕捞规模,从而产生恶性循环。俗话说“堵不如疏”,只有因地制宜,推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让渔民经济收入多元化,不只依赖捕鱼,才能逐步摆脱捕鱼对渔民经济收入的影响,为海底资源的进一步恢复缓解压力。

    改变传统捕捞方式,科学性、规范性开采海洋资源。传统的捕捞方式一味的向海洋要产量,近年来,渔船越来越多,捕捞强度越来越大,有的不法分子甚至在利益面前丧失底线,在船上装吹蛤泵,把海底泥沙吸到网内,过滤后留下贝类鱼虾,像犁一样把海底犁了一遍,这破坏的不仅仅是海底生态,更是我们未来的生存空间,这种“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必须得到改善,只有有计划,科学性、规范性的开采,才能让海洋资源经久不衰。

    坚决抵制不良饮食习惯,科学、理智选择海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了,有的人开始在饮食上攀比、炫富、猎奇,寻找存在感,更有不良商家趁机大肆渲染,肆意夸大野生海产品食用价值,而实际上,有些食材甚至还不如一枚鸡蛋营养价值高。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良饮食习惯,科学、理智的选择海产品,或者用养殖海产品代替野生海产品,还海底一片“绿水青山”。

    海洋是我们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地需要“绿水青山”,海底也同样需要“绿水青山”,保护海洋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河北省南皮县王寺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