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文教科技详细内容
刘宏达: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宏达  日期:2020/9/21 字体: [大][中][小]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以大运河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大运河是因为漕运而形成的共有文化长廊,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和利用都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尤其是运河文化挖掘。目前运河沿线地区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还停留在不同的城市研究各自的运河文化,出一批本地河段的论文等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出,就是要求我们整体研究中国大运河,朝着建立“运河学”的方向努力。目前全社会都知道大运河,但大运河究竟是哪条河,有多长,沿用多久,申遗成功的究竟是哪条河,是中国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别说普通百姓,就是文化界、新闻界也说不清,在媒体上经常出现错误,说京杭大运河有2000多年历史,说中国大运河有1700多公里,这都是不对的。这些误解的出现,是我们对大运河研究不够,宣传不够,国内对大运河的研究,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将大运河的研究工作提升到“运河学”的高度来认识。大运河本身是鲜活的,它涉及文物、遗产、历史、景观、艺术、文学、建筑、规划、管理、考古、经济等众多领域,“运河学”就是要对大运河文化做出进一步的挖掘和提炼,促进公众对大运河价值的认知。

    对于做好大运河文化的挖掘,要做好顶层设计,以规划为引领,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做好文旅融合,全面做好保护、传承和利用三篇大文章。一是通力协作加强遗产保护。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统筹运河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选定特定区域,建设运河文化公园,对选定地点的河网系统、码头、桥梁进行全面保护,恢复性保护运河的水工建筑物、粮仓、运河人家、运河古城、运河古镇等。多界联合推进价值传承,共同打造运河文化传播平台,联合推出一批运河文化项目,活化运河历史文化,输出文化产品,共同讲好运河故事,宣传运河优秀文化,以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聚焦和紧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合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联合发展运河文化产业,联合构建运河城市带,共筑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带和经济增长带,努力将运河带打造成为生态大长廊,建设文旅融合的示范线路。二是加强大运河文化研究工作。集中优势科研力量,组建科技、文化、经济、社会等跨学科研究团队,加强大运河文化研究工作,有计划推出一批重点研究项目和一系列精品力作。如洛阳师范学院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等方面主动担当、献智献策,同时成立了大运河研究院,集全校之力,开展课题攻关,潜心钻研大运河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是加强舆论导向与宣传。要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组织力量加大对大运河文化的系统全面解读,高标准建设大运河博物馆,强化大运河这一国家文化符号,增强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营造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良好氛围。(河北省泊头市郝村镇党委)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