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王维佑:把牢“四度”服务为民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维佑  日期:2023/1/31 字体: [大][中][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语重心长、发人深思!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我们所有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底色,作为新时期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过程中,要把牢思想高度、情感温度、工作力度和价值尺度,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三感一度”。

  把牢人民至上的“思想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和要求,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基层党员干部身处农村工作一线,与群众接触最多、打交道最广,可以说基层干部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无论做决策还是干工作,都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多为老百姓谋实事、办好事,坚决防止和杜绝干那些劳民伤财的事、有损老百姓利益的事和老百姓不拥护、不高兴、不答应的事,确保以工作的实际成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把牢植根于民的“情感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好与老百姓的感情问题,沉下去、接地气,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自觉将自己植根于百姓之中,把群众当亲人,多往群众中间走,多往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走,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以自身工作的辛苦度换取群众满意度,以自身“知民度”换取群众信任度,推动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把牢为民解忧的“工作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抓工作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基层干部与群众朝夕相处,群众的难点是什么?痛点在哪里?他们最为清楚。因此,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事抓起,悉心察民情、真心解民忧,多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努力在推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把牢由民评判的“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成效的标尺和标准,坚决做到群众赞成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纠正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紧盯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做好什么,切实干出一番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难事,尽力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