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因事来到郑州,有幸登上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纪念塔。那时候,游人不多,也没有如今严格的管理,不需要身份证或提前预约登记,人们可以随时登上塔顶。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沿着塔基的台阶缓缓而上,在登上塔顶的那一刻,视野豁然开朗。郑州城的全貌尽收眼底,那时候的郑州,虽然没有如今的高楼林立和车水马龙,但却比一般城市显得无比繁华。街道上弥漫着一种宁静而质朴的气息。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近处的街道上,人们忙碌的身影来来往往,生活在这里静静流淌。塔顶,微风拂面,我心潮澎湃,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无法表达,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高度,更是一种精神的高度。
二七纪念塔是为了纪念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那场伟大的工人运动,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希望之火。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但随即遭到反动派的血腥镇压。
1923年2月7日在吴佩孚的命令下,湖北督军萧耀南借口调解工潮,诱骗工会代表到江岸工会会所“谈判”,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前后牺牲52人、被打伤300多人,工会主席林祥谦和施洋等人被捕,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天气里,他们被脱光衣服挷在树上,遭到了非人的扎磨,然而,林祥谦却大义凛然地说道:“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这次罢工虽然失败,但它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点燃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希望之火。
站在塔顶,仿佛听到了当年工人大罢工的呐喊声,看到了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奋不顾身的身影。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如今,郑州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七纪念塔经过重新装修也变得更加庄严肃穆,成为郑州的标志性建筑。每当我回忆起那次登塔的经历,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温暖的力量,那是历史的力量,是先辈们赋予的精神力量。二七纪念塔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镶嵌在历史的长廊中。 (王满堆,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