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是中央提出的国家重要建设目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基层法治建设问题始终是深化改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秉持“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从源头出发,推动基层法治建设土壤生根发芽。
一、“增强氛围,培育土壤”,加强普法内容深度建设,形成基层法治文化氛围。培养法治文化的土壤,就要真正从源头出发,在基层普法内容上既要突出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基本法律,也要对特殊法进行讲解说明,打破只宣传法律具体条文规定的形式,让老百姓从实用的角度,理解各种法律法规的本意和精神实质。更是要让老百姓形成证据意识,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后及时进行补救措施,充分发挥基层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宣传、形成机制”,创新新时代基层法治宣传方式,形成多方联动的有效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因此,基层法治宣传可以采取干部群众示法、法官以案说法、法治云讲堂、法治夜校、社区调解室、法治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治观念,潜移默化地提高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依托新时代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基层法治宣传可以建立纵向从中央到省市,省市至区县,区县至镇街,镇街至村居及横向由各个涉事部门的宣传机构,再引入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个人等多种主体,形成立体化的法治宣传模式。从而,进一步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公开透明、阳光法治”,加强司法、执法公开化,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在司法调解、听证、涉诉信访等法律活动中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构建公开、透明、便利的阳光行政,增强群众对法律的信任感,增强群众参与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的社会氛围。同时,开放群众接触执法信息的途径,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压实基层党政、司法机关责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做到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让群众能够真正感受到法治的存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从源头推动基层法治建设。
基层法治建设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基础防线,要始终坚持提高民众法治素养、培育法治文化土壤、形成法治信仰氛围的原则,为依法治国重大战略提供基础保障。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为法治中国夯实民众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助力。(石家庄市长安区建安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