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文教科技详细内容
叶金福:“只允许爸爸参加家长会”为何引发关注?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叶金福  日期:12/7/2023 字体: [大][中][小]

    近日,浙江宁波一小学家长会只允许爸爸参加,此事引发社会关注。校长表示,希望父亲真正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12月6日《潮新闻》)

    在我们的印象中,学校通知家长到校参加家长会,往往不会特意硬性要求爸爸参会或妈妈参会,只要爸爸和妈妈两人中来一个参会即可。但此次宁波一小学明确“只允许爸爸参加家长会”,为何会引发社会关注呢?

    据了解,在很多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上,与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妈妈家长,而爸爸家长却难觅踪影,家长会往往成了“妈妈家长会”。之前不是就有一则“全班43人参加家长会只有7人是爸爸”的新闻报道吗?这说明,家长会成“妈妈家长会”并非无中生有。

    众所周知,孩子的教育、陪伴和成长离不开爸爸和妈妈,两者缺一不可。但事实上,“爸爸负责赚钱养家,妈妈负责管钱带娃”几乎成了很多家庭育儿的一个统一模式。于是,“丧偶式教育”便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一直以来,很多爸爸因为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等原因而缺席孩子的教育、陪伴和成长过程,这不仅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爸爸的陪伴和教育,还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形成、智慧启迪等。可见,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是万万不能“缺席”的。

    此次,宁波一小学“只允许爸爸参加家长会”,这其实就是学校对爸爸缺席家庭教育的一种纠偏。同时,也是对爸爸融入家庭教育的一种呼唤。

    一方面,“只允许爸爸参加家长会”,这一要求的背后蕴含着对爸爸角色的重视和期望,因为爸爸的参与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子关系。许多研究表明,爸爸的积极参与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以及社交能力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只允许爸爸参加家长会”,这也是学校对家庭“丧偶式教育”的一种矫正,通过让爸爸融入孩子的教育,让“丧偶式教育”回归“双亲式教育”,这无疑利于孩子的教育,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希望类似“只允许爸爸参加家长会”这样的“硬要求”不妨再多一些,比如“只允许爸爸接送孩子”“爸爸周末必须陪孩子”等等,通过更多这样的“硬要求”,提醒并督促更多的爸爸们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孩子的教育责任和使命。如此,家长会才不会成为“妈妈家长会”,家庭教育才不会沦为“丧偶式教育”。(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