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卖行业蓬勃发展,外卖骑手与行人的交通事故纠纷时有发生。近日,靖宇县人民法院通过温情调解,成功化解一起外卖骑手撞伤行人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让针锋相对的各方握手言和,既保护伤者的合法权益,也让新业态劳动者走出困境,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法治温度。
2024年10月,外卖骑手小李在配送途中不慎撞伤行人王某,致其住院治疗。王某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共计12000元。然而,责任方商家以“已为外卖骑手投保商业保险”为由拒绝赔偿,而保险公司则依据保险合同条款,主张仅承担医疗费用,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部分项目拒赔。外卖骑手小李则提出其家庭条件不好,没有能力赔偿。四方各执一词,矛盾激化,王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发现,该案事实清楚、标的额不大,根据《民法典》及《保险法》,商家作为外卖骑手管理方,投保不能完全免除其用工责任;保险公司则应按合同约定履行赔付义务,拒赔理由需符合法律规定。但若简单判决可能激化矛盾,为此,法官决定启动调解程序,搭建沟通桥梁。
调解过程中,法官坚持“情、理、法”相融,向各方释明交通事故责任法律条款,一方面引导外卖骑手、保险公司、商家换位思考伤者痛苦;另一方面向王某说明小李外卖骑手职业的特殊性。通过多次“背对背”沟通和“面对面”协商,保险公司最终同意突破争议条款限制,按照保险合同最高标准全额赔付王某7000元,商家承诺加强外卖骑手安全培训,并赔偿王某部分损失,骑手小李当面给王某赔礼道歉。签署协议时,小李哽咽道:“今后我一定遵守交规。”王某也感慨:“调解让我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一纸判决或许能判定是非,但一份充满温度的调解书更能修复人心。在这起案件中,法官以司法智慧平衡法理人情,让受害者得到及时救济,让劳动者重拾生活希望,更让公众看见:法律不仅有捍卫公正的力量,更有抚慰人心的温度。这正是法治社会建设中,司法为民最生动的注脚。
法官说法:
“投保≠免责!”商业保险是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商家不能因投保而忽视自身管理责任;在遭遇事故时,应注意保存医疗记录、费用票据等证据,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