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检验干部能力的“试金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干部基层工作已从传统的任务执行转向系统性治理创新。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从实践维度、能力锻造、作风养成三个层面,探讨新时代干部基层工作的方法论与价值导向。
一、以“泥土实践”夯实治理根基:从“走近群众”到“走进群众”
基层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其成效取决于干部能否实现从“物理下沉”到“情感融入”的转变。正如所强调,党员干部需以“双脚沾泥”的姿态深入田间地头,在与群众“拉家常”的过程中感知民生冷暖。这种“泥土实践”不仅是信息采集的过程,更是政策认同的建构过程。例如,龙胜镇龙德贵在防汛抗旱中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的忠诚担当,印证了“脚下有泥”与“心中有数”的辩证关系。
实践中,需警惕“打卡式调研”“盆景式走访”等形式主义倾向。有效的基层工作应建立“问题发现—需求分析—资源整合—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如提出的“建立基层问题清单库”,通过“问题+数据+案例”的形式实现精准施策。同时,借鉴“沾点土味”的方法论,干部需主动学习乡音土话、掌握农事规律,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构建起双向沟通的“桥梁纽带”。
二、以“能力锻造”突破治理瓶颈:从“单兵作战”到“系统攻坚”
基层治理的复杂性要求干部具备多维能力矩阵。一方面,需强化“解剖麻雀”的调研能力。如所言,调研应遵循“带着问题下去、揣着答案回来”的方法论,通过“上挂下派”“轮岗锻炼”等沉浸式培养模式,提升干部在复杂场景中的决策水平。另一方面,要培育“系统思维”与“创新意识”。哈尔滨电气集团覃大清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案例,启示基层干部在产业发展中需善用“互联网+农业”等新模式,在治理中探索数字化管理工具,实现“老办法”与“新点子”的有机融合。
能力提升需与考核机制联动。通过建立“民情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将基层历练纳入干部晋升“硬指标”,倒逼干部在解决环境整治、产业转型等难题中锤炼斗争精神。同时,借鉴“言之有物”的写作理念,干部需学会用数据说话、用案例支撑,将抽象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施工图”。
三、以“作风养成”塑造治理生态:从“被动执行”到“主动作为”
作风建设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保障。干部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践行初心使命,如范振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历程,展现了“拼了命也要让乡亲过上好日子”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内核需通过制度固化,例如提出的“建立双向奔赴机制”,既让干部在服务群众中收获认同感,又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的良性循环。 同时,需警惕“躺平式干部”等不良倾向。通过强化实践导向的考核体系,将群众满意度纳入绩效评估,倒逼干部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矛盾现场。正如所言,青年干部要在“流汗”中磨砺本领,在“吃苦”中践行使命,方能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治理骨干。
四、在“泥土”中生长,在“实践”中升华
新时代干部基层工作,既是一门“沾泥土”的学问,也是一门“长才干”的艺术。唯有以“泥土实践”夯实根基、以“能力锻造”突破瓶颈、以“作风养成”塑造生态,方能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跃升。这要求干部既要做政策落地的“施工队长”,更要做群众需求的“首席体验官”,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石家庄市新乐市木村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