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金寨县南溪镇:基层治理有妙招,居民自治显成效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吴骐烨  日期:3/31/2025 字体: [大][中][小]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如何将服务对象转化为治理主体,是提升自治能力的关键命题。通过系统总结相关经验可以发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构建多元参与机制、锻造复合型服务队伍,是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有效路径,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激活主体意识,重构银发群体价值坐标。针对退休职工、老年党员等特殊群体,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管理思维,通过搭建参与平台、创新激励机制,帮助其实现从"被服务者"向"服务供给者"的身份跃迁。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体系,赋予老年群体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文化传承等职能,使其在参与治理过程中重获社会认同。这种身份转变带来的自豪感与荣誉感,不仅释放了银发人才的人力资源价值,更在代际传承中培育了乡村共同体的精神内核。

    创新协商机制,构建多维共治实践范式。践行"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需构建程序规范、渠道畅通的民主协商机制。通过建立分级议事制度,将公共事务细分为网格微事、村间小事、乡镇大事,配套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商平台,形成需求收集、方案论证、决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治理闭环。重点把握"权力不大、贡献不小"的治理辩证法,在尊重居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专业指导,使乡村改造、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既体现群众智慧,又符合科学规律。

    锤炼治理能力,打造四维复合服务团队。基层工作者需兼具四种核心素养:以"电子脑袋"的系统思维统筹全局,用"婆婆嘴"的沟通艺术化解矛盾,凭"宰相肚"的包容胸怀凝聚共识,靠"驴子腿"的务实作风深耕一线。这要求服务团队既要有前瞻性谋划能力,能预判治理难点痛点;又要具备将复杂政策转化为群众语言的表达能力;既要保持听取不同意见的开放心态,又要坚持深入网格的实干精神。通过构建能力提升长效机制,持续增强队伍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和群众工作本领。

    实践表明,基层治理创新本质上是群众路线的时代演绎。当治理重心从"替民做主"转向"让民做主",当服务理念从"被动回应"升级为"主动赋能",就能在破解"行政资源有限性"与"群众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中找到突破口。这种治理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将分散的个体力量转化为有序的治理动能,使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微观基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