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法官,你赶紧下来一趟吧,来了位群众,还有点山东口音,我这还听不太懂,就吵吵着要见你。”门卫向我打来电话道。
“我也没有山东口音的当事人啊。”我思索着向接待处走去。即使见到了这位老大爷也没想起是谁。
“老大爷,我姓许,您是找我吗?”
“哎呦,你就是许法官啊,终于见到你本人了。”听到这偏临沂的口音我想起这老爷子是谁了。
老爷子姓周,在我院没有诉讼和执行案件,但我俩的交集还得从两年前的一通电话说起“许法官,我是一个农民工,文某欠我们工钱啊,他说在你们这已经起诉了,也申请执行了,我打电话没什么别的意思,就是想看看文某这钱还能不能要回来。”于是我向周大爷讲解了案件的进度,在得知周大爷还没对文某提起诉讼时我又向周大爷说到:“周大爷,你得抓紧去诉讼啊,法律是不会保护一个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的,您要是没诉讼,就抓紧诉讼,诉讼后赶紧申请执行。”这是我和周大爷的第一次通话,再此之后的几乎短则三周,长则两个月,周大爷都会向我询问一些文某案件的执行进度,我则会不厌其烦的跟他去说到了哪一阶段,一来二去几乎有两年的光景了。
农历春节前,一个陌生的号码打到了我的手机上“你好?”“你好,是许法官吗?我是周某某的女儿。就是文某欠钱的那个老周”“请问你有什么事?”原来,周大爷因为文某的债权迟迟不能实现,加之春节前其他的讨债之路走的并不顺利,急火攻心导致周大爷血压骤然升高,周大爷委托其女儿,在春节前打个电话问问进度,正好,文某的案件有一定进展,我便告知了周大爷的女儿。周大爷当即表示,身体状态好点了,一定要到院里来看望以下我,我当时觉得就是句客气话,没成想周大爷还真来了。
“许法官,我觉得不当面来感谢都不够诚意,你看看我的案子不在你手里,每次打电话你都解答的特别耐心、让我特别感动,你是真把老百姓的事当事啊,所以我必须送一面锦旗。”
“周大爷,你说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换成任何一个法官也都会这样做,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也都会换位思考,所以您不用感谢。”
“你这孩不孬,得坚持为我们这些老百姓做更多的实事啊。”从素未谋面到诚心感激,是我坚持以“如我在诉”理念尽心尽责,公正对待每一个案件、每一个来电的温暖回应。
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普通法官,面对的很多老百姓,并不具备专业法律素养,甚至没有人去指导都不知道如何参与诉讼,这就要求法官要学会换位思考,直面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回应人民群众的更高需求。心再细一点,耐心多一点,群众就会多满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