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肃州公安:“四个三”举措 推动“警调对接”落地生根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赵娜  日期:4/9/2025 字体: [大][中][小]

    近年来,酒泉市公安局肃州分局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暨主动创稳推进会议精神,抓末端治已病、抓前端防未病,以“警调对接”为发力点,不断探索公安警务处置和人民调解有机结合和无缝衔接,推动矛盾纠纷由“交叉复治”向“一体善治”深度转变,纵深推动主动创稳走深走实,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刑事、治安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2.6%、7.5%。

    以“三个到位”整体推进 全面夯实“警调对接”工作基础

   “你们下次可不能这么冲动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麻烦大家了,我们也是一时冲动,还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一定吸取教训。”近日,银达派出所依托“警调对接”机制,成功化解了村民于阿姨和邻居之间的矛盾,避免了事态激化。据悉,家住南坝村的于阿姨在自家耕地焚烧垃圾时,不慎引燃了邻居家冬季饲养牛羊的青饲料,面对巨大经济损失,心急如焚的邻居找到于阿姨理论,双方产生激烈争吵。获知情况后,银达派出所值班民警积极组织双方到“乡贤调解室”进行友好协商,同时联系村组队长认真查看群众损失情况,听取双方意见分歧并给出解决方案。最终,这起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解决基层矛盾纠纷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肃州分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打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对一般矛盾纠纷,立足抓早抓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及时在本村内化解。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党委政府交办或者信访部门等委托移交的矛盾纠纷,加强内政外联、合力攻坚,组建劳动争议、婚姻家庭、损害赔偿、农民工讨薪等专业调解小组,及时解决在基层。

    组织领导到位。立足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服务平台为目标导向,成立了由区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高位统领社会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形成了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全区网格为单元、政法力量为主体、其他综治力量为补充、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大综治”工作体系建设。谋划部署到位。根据《肃州区警调对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立足公安实际制定“警调对接”工作方案和流程图,明确各警种、各派出所与同级综治中心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规范工作流程,形成了“科学谋划、部署到位”的良好局面。工作阵地到位。分局依托综治中心建立“警调对接”工作站,94个警务区依托网格区建立“警调对接”工作点,22个派出所依托乡镇(社区)建立“警调对接”工作室,194名网格警长和1348名网格长下沉二级网格,充分发挥网格长“人熟、地熟、情况熟”和网格警长“懂法律、讲政策、会调解”优势,实现了“网格管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专业调解”的资源互补。

    以“三个明确”纵横贯通 全面筑牢“警调对接”工作架构

    每当夜幕降临,人们都会发现1名警容严整的女民警带着2名网格员及多名义务群众穿行在背街小巷、广场周边,“藏青蓝+网格蓝+志愿红”成为民主街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令辖区百姓交口称赞的“东关小队”。2023年以来,东城关派出所民警王丹充分发挥“警网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优势,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探索总结出 “1名警长+2名网格员  +N名义务群众”的工作模式,建立起“东关小队”巡防联控组,积极开展巡逻防控、邻里守望、联户联调等工作,确保小组常态化深入辖区了解社情民意、发现整治安全隐患、核查登记外来人员。自“东关小队”巡防联控组成立至今,王丹负责管理的辖区区内可防性案件发案数显著下降,辖区群众的安全感显著提升。

    明确工作职责。制定“警调对接”工作任务清单,公安机关与综治中心共享110纠纷警情、窗口接报案信息以及案结事未了的刑事治安案件;综治中心将婚恋家庭、邻里、继承、生产经营性等民事纠纷和可调解的案件纳入“警调对接”调处范围。明确警情处置。派出所接到警情时第一时间到现场控制事态、固定证据,构成刑事治安案件的依法受理查处;情节轻微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依法调解,并同步推送综治中心;短期内无法化解或已调解但仍存在风险隐患的纠纷警情,同步推送综治中心跟踪化解,实现信息互通长效管控。明确调解流程。建立“排查-处置-流转-调解-回访”全流程闭环模式,综治中心收到公安机关“警调对接”移交单后,及时召集政法干警组织当事人调解,对调解成功的签订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对已调处的婚姻家庭、邻里等反复性高的矛盾纠纷定期回访;对调而未果的矛盾纠纷,引导其通过司法程序维护合法权益,防止矛盾纠纷反弹、激化,做到纠纷有回应、调处有着落、件件有回访。

    以“三个机制”综合施策 全面推进“警调对接”有序铺开

    近日,肃州分局铧尖派出所接到辖区农户报警称:因某工程建设破坏其土地引发的矛盾纠纷,请求公安机关帮助。接报后,铧尖派出所迅速组织警力开展调查。经了解,某工程施工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致使附近农户土地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引发农户与施工方的矛盾冲突。民警深入现场勘查,走访周边群众,详细掌握事情原委。随后,积极联合铧尖镇综治中心及村委会工作人员,组织施工方与农户进行调解。民警从情、理、法多角度出发,耐心劝解双方,既向施工方阐明其应承担的责任,又安抚农户激动情绪。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施工方认识到错误,承诺对受损土地进行修复并给予合理赔偿,农户也表示理解,最终两人握手言和,双方达成和解。

    建立分析研判机制。整合各类平台数据信息,通过“驻点政法干警联席会议”,加强数据分析和警情会商研判,梳理各类风险定期推送各级综治中心,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落实防范措施,对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分类交办机制。紧盯“源头化解”,根据矛盾纠纷风险等级划分一般矛盾纠纷(蓝色)、复杂疑难矛盾纠纷(黄色)和重大矛盾纠纷(红色),通过“一刊一单一联”,将部分矛盾纠纷流转职能部门调委会或属地单位进行调处化解,有效缓解了公安部门处置纠纷警情的压力,充分展现了人民调解的柔性优势。建立联动化解机制。蓝色纠纷警情,由警网联动调解;黄色纠纷警情,按照“公安预警、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组织政法干警、乡镇、社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调处化解;红色纠纷警情,由政法干警、律师、网格长、金牌调解员、心理干预机构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组成矛盾纠纷调处智囊团多元化解。

    以“三个衔接”化解防范 全面提升“警调对接”工作效能

    今年2月,西城关派出所辖区某商业街因停车位紧张,商户、居民和外卖骑手之间频繁爆发矛盾纠纷,公安大数据平台预警后,综治中心立即启动“吹哨报到”机制,向住建、市场监管、交警和街道办“吹哨”。多部门积极联合响应,通过增设潮汐停车位、划定外卖临时停靠区、召开协商会等方式圆满化解了矛盾纠纷。

    队室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中枢大脑作用,社区警务队和案件侦办队强强联手,将治安类矛盾纠纷警情进行源头分流,根据民警业务技能和性格特点实行个性化菜单式“点单指令”处警模式,确保“让最合适的人处最合适的警”,力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处置在前端。警种有效衔接。派出所接处警过程中发现涉及交警、经侦等职责部门的治安纠纷,调处过程中邀请相关警种部门参与,确保专警专调。部门有效衔接。依托警网融合常态开展“梳网清格除患”,定期分析研判,靠前捕捉风险,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现场无法化解的第一时间以“电话告知+警情通报”的方式通报同级综治中心,及时将高风险矛盾纠纷录入命案风险智能预警系统,综治中心与派出所跟踪掌握动态,着力构建“公安预警、中心吹哨、部门报到、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