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司法动态详细内容
法官手记丨以青春之名 赴司法之约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许星星  日期:5/6/2025 字体: [大][中][小]

    从2015年进入法院扎根林区至今,十年时光,我在长白山的沟谷林间走出了4000多公里的司法之路,用3万步/日的丈量践行着“巡山法官”的初心——这是脚印的刻度,更是司法为民的温度。我始终铭记:法官的青春,应当镌刻在卷宗的墨迹里,奔涌在巡回审判的车辙中,更应绽放在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里。

    立案庭的窗:初心从这里发芽

    2016年那个寒风刺骨的冬日,一位老大娘在立案窗口的哭声,成为我司法生涯的启蒙课。她手中破损的病历本上,记录着儿子在工地受伤后的求医历程,也承载着一位母亲对司法最后的期待。我猛然意识到:诉讼材料上冰冷的案由编号背后,是百姓滚烫的人生。我们联动住建部门溯源追偿,最终将赔偿款交到她手中时,老人塞给我一颗水果糖说:“姑娘,这糖甜。”这颗糖,成为我职业生涯最珍贵的勋章——它时刻提醒我:立案庭不仅是程序启动的闸门,更是司法温情的首张答卷。

    这份感悟在2023年“物业纠纷百日攻坚”行动中得到深化。在零下20℃的楼道里听业主抱怨,联合七部门搭建“一站式”调解平台。当第一个小区缴费率提升30%,有位大爷对我说“你们跑断腿,我们看在眼里”,这句话让我懂得,群众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当业主握着我的手说“你们法院是动真格的”,我读懂了:司法公信力的构建,就藏在风雪中结霜的睫毛里,藏在冻红的手指记录的每一页调解笔录里。

    网格里的情:脚印丈量民心距离

    调任民事审判庭后,我把法庭“搬”进网格。长白山脚下的林场、景区商铺、社区“百姓说事点”,都是我们的“临时法庭”。白河社区王阿姨的裁缝铺被楼上漏水泡了,我们踩着梯子勘查现场,喊来网格员围坐调解。当楼上小伙红着脸说“怕赔不起”,王阿姨抹泪道“我家孩子也在外打拼”。最终和解时,王阿姨塞给我一把自家种的豆角:“姑娘,这是咱老百姓的心意。”我更加确信:司法的终极价值,在于让刚性的法条与温润的人性达成和解。

    景区“旅游审判直通车”开通那年夏天,四川游客张女士通过“云上法庭”视频调解追回假货赔款后,她对着镜头深深鞠躬的画面,让我忽然觉得,原来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就凝结在游客舒展的笑纹里,镌刻在“指尖司法”带来的获得感中。

    卷宗里的光:每个名字都是人生

    成为员额法官后,6名农民工的讨薪案给我上了沉重一课。他们皲裂手掌上的混凝土渍,与诉状上歪斜的签名形成强烈对比。我们冒着零下12℃严寒复勘工地,联动审计部门破解“阴阳合同”,最终追回32万元血汗钱。当李大哥用布满老茧的手擦拭眼泪说“娃能继续念书了”时,我真正理解了霍姆斯大法官的话:“法律,承载着一个民族经年累月的故事。”

    这些年办的500余件案件,298件调解结案。我始终记得:交通事故案中遗孀那句“谢谢你们让我体面告别”;离婚纠纷中9岁女孩紧抱书包说“法官阿姨和妈妈一样亲”的信任;信访老人颤巍巍写下“青天有月司法暖”时的重托。这些瞬间汇聚成星河,照亮我深夜伏案的孤灯——原来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前进时的路:以梦为马再出发

    如今作为庭长,我常对青年干警说:“法徽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责任的图腾。”我们正在推进三项改革:在长白山建立“生态司法驿站”,用“补植复绿”机制守护绿水青山;创建涉未成年人案件“三色预警系统”,以司法之力筑牢成长防线;深化“网格+司法”融合工程,让“半小时法治服务圈”覆盖所有林场、社区。

    当看到团队成员在暴雨中蹚过泥泞送达文书,在调解室为赡养方案争得面红耳赤,在回访时见证当事人重燃生活希望——我仿佛看见法治长河奔涌的浪花。这浪花里,有我们滚烫的青春,有共产党人的初心,更有新时代司法工作者“如我在诉”的赤子情怀!我深知,这就是新时代法官应有的模样:胸中有正义,脚下有泥土,眼里有星光!

    法官的青春该是什么模样?是法袍下浸透汗水的衬衫,是巡回审判车上沾满泥土的卷宗,更是老百姓握住判决书时舒展的眉头。让我们以青春之名铸就法治丰碑,用毕生热血赴司法之约,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作者单位:白河林区基层法院综合审判庭)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