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既是粽香袅袅的烟火日常,也是诗意流淌的文化符号。这个绵延千年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先贤的追思、对安康的祈愿,更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厚重的精神内核。如今,当传统与现代交织,端午文化如何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成为时代留给我们的思考命题。
一、端午之魂: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守望
端午节的核心,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永恒追忆。公元前278年,屈原投身汨罗江的决绝之举,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铭刻进民族记忆深处。百姓以粽投江、竞舟驱鱼的传说,本质上是对“以生命守护理想”这一价值观的集体致敬。正如唐代文秀所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的文化基因中始终跃动着对气节的坚守与对责任的担当。
这种精神外化为具体的民俗符号:粽叶包裹的不仅是糯米红枣,更是“以食寄情”的仪式感;龙舟竞渡的鼓点不仅激荡着力量,更是团结协作的集体意志;门楣上的艾草菖蒲不仅驱虫避疫,更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这些习俗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华民族对生命、自然与道德的独特理解。
二、破茧新生:传统基因的当代表达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靠“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而需在创新中寻找与现代生活的共鸣点。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重构端午文化,水下舞蹈《祈》将曹植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意象化作光影艺术,让典籍中的文字跃动为视觉奇观。这种“执创新之灯,照文化之镜”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一旦挣脱程式化表达的桎梏,便能释放出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
创新更在于对民俗功能的延伸。如今的艾草不再仅是门檐挂饰,年轻人将其制成国风花束,搭配菖蒲、铃铛与祝福卡片,既保留了驱邪纳吉的古老寓意,又满足了当代人对“仪式感美学”的追求;义乌的粽子造型香囊,将“福粽”概念融入设计,用刺绣工艺演绎传统纹样,成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潮流单品。这种“师夷长技做加法”的智慧,让古老习俗在日用常行中延续生命。
三、美美与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信
端午节的世界性传播,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江西南昌国际龙舟赛吸引42支国内外队伍参赛,不同肤色选手在鼓声中挥桨激浪,将民俗活动升华为文明对话的载体;苏州园林中的端午雅集,外国游客身着汉服体验香囊制作,在“新中式”旅途中触摸东方哲学。这些场景揭示了一个真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但文化自信的建立也需警惕“失语危机”。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曾引发国人忧思,这一事件恰似一记警钟:若仅将传统节日简化为“吃粽子放假”,而忽视对其精神内核的挖掘与传播,文化的根脉终将萎缩。反观故宫推出的“端午呈祥”数字展览,通过VR技术还原清宫端午盛景,让观众在虚拟现实中与历史对话——这正是“科技创新做乘法”的典范。
端午文化的生命力,既在龙舟竞渡的呐喊声里,也在元宇宙空间的数字粽叶上。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基因,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密码,端午便不再是一个凝固的符号,而成为一条流动的河,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未来之境浩荡而去。正如《离骚》所咏:“路漫漫其修远兮”,端午文化的传承之路,正需我们以“上下求索”的姿态继续书写。(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龙泉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