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郑州经开区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媒体报道经开八大街地铁口夜市摊贩收取香烟初步调查情况的通报》称,经开区明湖办事处涉事人员袁某某涉嫌授意个别夜市摊贩,向其他夜市摊贩收取芙蓉王香烟当做“保护费”,目前已被停职。
看来,在熙熙攘攘的夜市摊位上,升腾的不仅是人间烟火气,还有一条条被香烟裹挟的焦灼。每月上交一条价值240元的“芙蓉王”,成了摊贩们换取“平安符”的潜规则,虽然涉事者袁某某被停职,但这场由香烟掀起的基层“蝇贪”风波,却揭开了城市基层治理中一道隐痛的伤疤:当执法者的红袖章变成“抽油烟机”,老百姓的烟火气该如何安放?
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警示:“权之所在,利之所归也。”基层党员干部手握的虽是“芝麻粒儿”大的权力,却直接决定着摊贩们的生计冷暖。在郑州的这个夜市,一句“不交烟就别摆摊”,让本该服务百姓的“微权力”异化为掐灭烟火气的工具,摊贩们凌晨备货、深夜收摊的辛苦钱,就这样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唐僧肉”。
这种“吃拿卡要”,绝非孤例。从虚报冒领补贴到截留惠民资金,从优亲厚友到雁过拔毛,这些看似“小打小闹”的腐败行为,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崩塌的是党群关系的信任基石。正如古人所言:“祸起细微,奸生所易。”执法者把摊位当作“提款机”,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便悄然淤塞。
一条芙蓉王香烟,就道出了基层治理的分量。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监督盲区”:有的党员干部把执法证当“聚宝盆”,把审批权当“摇钱树”;有的部门对“微腐败”睁只眼闭只眼,总认为“小错不必大动干戈”。这些情况不仅是对公平市场秩序的公然践踏,更是对法治尊严的严重挑衅。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抓早抓小,在腐败的种子蠢蠢欲动之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铲除一切滋生腐败的土壤。聚焦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加强监督,既不容“老虎”祸国,也不让“苍蝇”殃民。把监督探头架到街头巷尾,让“巡查式”“参与式”“督促式”监督成为常态;更需要以案为鉴,扎紧制度篱笆,就像中医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唯有形成“监督—问责—整改”的闭环,才能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城市治理的温度,往往藏在细节里。古代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焦裕禄“坐在破椅子上也能革命”的清廉本色,至今闪耀着时代光芒。郑州袁某某以“芙蓉王香烟掐灭烟火气”的行为,恰似一面镜子,既照见问题,也折射希望。当监督执纪的“探照灯”照亮每个角落,当“零容忍”的态度融入基层治理,城市的烟火气方能真正成为抚慰人心的风景。
毕竟,老百姓期待的清朗天空,不在别处,就在基层管理者与摊贩相视一笑的瞬间,在一碗热汤、一声吆喝传递的温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