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段官敬:“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段官敬  日期:2020/6/1 字体: [大][中][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要求各地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关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杜绝把全面小康搞成“平均主义”,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

  常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突出的正是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与普惠性,让脱贫攻坚制度红利和政策举措覆盖到每一个贫困群众。然全面小康绝不不同于“平均主义”,一刀切为贫困群众收入、就业、生活等标准划根线。首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崇尚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因此国家层面提倡“扶贫先扶志扶智”,就在于打破“坐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我要脱贫”的精气神和自觉性。再次,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是党干工作的根本原则,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对象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不同,决定了脱贫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操作,若搞成“平均主义”既违背了科学方法论和客观规律,也极容易陷入形式主义泥淖。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忧民之忧、体恤民情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前提与保证,我们党自始至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当做追求和恪守,因此喊出了“人民至上”的奋斗誓言,方才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可以说,全面小康正是党的理念、意识、宗旨和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脱贫攻坚“扶一把老百姓”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绝不代表每一个人老百姓过上“一个模子”的好日子,更不代表是让老百姓“坐躺”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让群众在自我提升、自我赋能过程中增进本领、打开致富路,才是脱贫攻坚的意义和使命。

  真脱贫、脱真贫,任何一个环节都对精准务实提出了要求,摒弃“平均主义”,下一番绣花功夫对待脱贫事业。少数基层脱贫搞成“平均主义”,与思路不够、办法不多、招数不实、不愿担当有关。如,有的把扶贫政策当成“摊大饼”,下点毛毛雨、让贫困户“坐排排、吃果果”,打着“一碗水端平”旗号,实则脱贫无良方;有的对发展扶贫产业、安排长远脱贫打算缺乏统筹,只求短时间闯关过关、迎接检查,让群众得些“一样的”好处,掩盖最本质的问题。类似种种,不但无法从根源上治贫、拔穷根,也让脱贫资金和政策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作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损害了群众根本利益。

  每一个贫困户都是一面风景,脱贫好比在纸上为其画一张“致富像”。全面小康避免“平均主义”,得摒弃脱贫本领恐慌症,摒弃一刀切、“眉毛胡须一把抓”等懒政作风,拿出敢于进取的勇毅、锐意出战的干劲,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为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为贫困群众持久致富打好坚实基础。(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洪家嘴乡)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