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光明日报专题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有效地这些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化生产方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呈现。依据空气质量标准检测显示,全国只有约占4%的城市空气达标。令人欣慰的是,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并首次将绿色化放到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同等的地位,这也意味着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将得到有效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常态。
目前,工业仍坚持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并对环境承载能力造成重要的冲击。这种状况与“五十代淘米洗菜、六一年代洗衣灌溉”民谣所反映的状况严重不符。因而,推动生产方式换档升级、走绿色化、集约型工业发展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绿色化工业发展道路呢?怎样才能走上绿色化工业发展道路呢?这才是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所在。
所谓绿色化工业发展道路,是指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式。要走上绿色化工业发展道路,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落实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要每个公民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努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及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如在春节等重大节日少放烟花、不随意乱丢垃圾,并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等。相信大家通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平时的生活过程中, 生态环境将从根本上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改善。
其次,“人之欲无限”,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利益取舍态度密切相关,特别是政府官员,为了在自己的任期内创造出更大的“政绩”。不惜一切手段,大搞劳动伤残的形象工程,追求粗放型的经济方式,结果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基于此,这就需要制定更加合理的官员考核制度体系,建立更加完备的官员生态环境责任追究机制,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环境保护问题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再次,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惠普的民生福祉”,需要政府部门的协力共抓、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必须以抓铁 留痕、踏石留印的工作态度投入到环境保护过程中去。同时,也必须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法律、宪法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此外,企业也必须转变经济方式上下功夫,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由粗放型经济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坏境。
相信通过公民、政府以及企业的良性互动,绿色化生产方式的目标定会实现,环境恶化的现状也定会改善。到那时,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将成为常态,成为世人都为之骄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骅西街道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