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清代张伯行,一生以周敦颐的“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自勉,并提出“居官六要”:为人要诚实,存心要谨慎,学术要醇正,品行要端正,操守要清廉,任事要勤敏,此居官之急务也。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被派往汶上、阳谷二县,到任之际正值两地闹饥荒。未经申报竟打算,拨发仓库2万余石粮食救济灾民,未料被上级奏本弹劾“专擅”。但为求“安”,仍旧坚持“谷仓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在个人得失和百姓利益之间作出对的抉择。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为官清白廉洁、勤勉尽忠,百姓没有“二话”,个人得以保全名节和操守,内心自然荡胸生云、淡然泰若。明代“模范县令”丁积,向陈白沙请教为官之道,陈书写“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馈赠,并赐“敬义”箴言。赴新会任职时,得知有百姓卖儿鬻女交“当月钱”,查明才知是地方官府巧立名目增设的税款,当即明令废除,并严禁地方官员向百姓乱收一文钱。以致《明史》记载,丁积去世后,新会有老妇人深夜痛哭,“丁知县这样的父母官离去,我们明年怎么办”。
百姓谁不爱好官。为政者当恪守规矩、老实办事、替民担当,让群众从中有感、能有获得。“纳于言而拙于文”的郭大昌,不仅治水经验丰富,且耿直干净。乾隆三十九年,清江浦老坝口决堤,应邀主持堵决事宜,河道总督预算五十万两白银、五十天完工。为防止河道官员贪腐,郭大昌自己监工、支配钱粮,工期仅用了二十天、花销十万二千两,极大减轻了地方百姓的负担,赢得“神禹之后数千年有潘氏,潘氏后百年而得陈君,陈君后百年而得郭君”赞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以百姓心为心”让百姓安心者、百姓必然“以安报安”,为其树立“心安理得”的口碑。
“安”首在“不欺”。据《闻见前录》讲述,贾黯中状元回乡,拜在范仲淹门下,范仲淹为其题词“不欺”二字,语重心长告诫道,“君子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生行之”。北宋张咏亦云,“上不敢欺君,下不敢欺民,中不敢欺心”。于党员干部而言,砥砺“不欺”须坦荡赤诚、敦厚质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如此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于奋斗实干中求喜悦、于造福群众中品幸福。
“安”重在“省身”。东汉官员第五伦以自省立世,有人问他是否存私心时,如是回答“某人送我一匹良驹,虽没有接受,但每逢举荐官员,我却老想起他,尽管最后没有提拔举荐他”。权力姓“公”,当“私心”萌生,一旦自律防线崩溃,所行所为定会酿造忐忑命运、导致悔不当初。唯有严格自律、严于修身,时时跟自己“过不去”、刻刻给自己“使绊子”,惕惕“日参省乎己”,安乐于“知明而行无过”。
冯梦龙说,“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宽一分亦是一分恩惠”。曾有人问周恩来,“为什么能保持如此高昂激情干工作”,周恩来回答说“想起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战友和同志,我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生怕做得不够好,唯恐作为不到位,因而牢牢汲取勤政清廉、济世为民的理念和情怀。足见,求“安”的背后是“不安”的心态,追求更高目标、释放更大价值、肩负更重责任。(作者单位:黄骅市官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