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文苑详细内容
王可嫕: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可嫕  日期:2023/12/26 字体: [大][中][小]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开始了对东北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对日军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1936年的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被铭记为“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之后,全民一致抗日,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中华儿女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悲壮的,“七七事变”日军的铁蹄打破“卢沟晓月”的静谧,“南京大屠杀”更是使三十多万同胞惨死于日本屠刀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历史剧中,刊物中每当见此内容,在内心中不禁默念:勿忘国耻,发愤图强!若从鸦片战争开始之际算起,这百余年的屈辱史裹挟着沉重的殖民压迫和缺失的民族自尊心,但牢记这段历史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应有的思想觉悟。

    铭记历史,方能吸取血泪教训。历史不容忘却,那段不堪直视的民族屈辱史,是民族奋起雪耻的号角,是振聋发聩的警钟。落后就要挨打,犹如贫穷就要挨饿一样,这样的教训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承载着痛苦、无奈和耻辱。但中华民族是不屈不挠的,无数先贤志士奋发图强,挽大厦之将倾。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的戊戌变法;三民主义的辛亥革命……潜移默化中打开了中国人的家国理念,没有国哪有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提升了民族的自尊心,凝聚了民族的复兴伟力,让旧中国脱胎换骨,让新中国浴火重生,铭记历史,吸取教训,方能砥砺前行。

    铭记历史,才能肩负复兴重担。历史是一面镜子,回望抗日战争的烽火,映射出当代和平的珍贵价值。在抗日斗争的那段峥嵘岁月里,无数革命先辈勇挑重担,把民族的解放和复兴放在首位,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让我深感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建立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回望历史,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作为当代新青年更要饮水思源,心怀感恩。现如今的新中国,新时代,为我们大展宏图,放开手脚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平台,开辟了一个广阔无垠的新天地,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起重任。

    铭记历史,才能自强不息。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屈辱史对我们每一代年轻人来说都是沉重的,心痛的,不忍直视的,但这段历史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应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头脑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要明白今日之中国辉煌繁荣的来之不易,每前进一步都是血泪的交织。我们当代新青年肩负历史重任,要坚定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以开创未来的决心和信心,将民族精神、奋斗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作为当代新青年,抓住大好当下,传承民族根脉,面向国家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光发热,一路且行且珍惜。 (作者单位: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