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党政人大详细内容
联系身边民族团结事实让“铸牢”工作看得见摸得着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韦绍行  日期:2024/5/9 字体: [大][中][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6日至8日在广西调研的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有形有感有效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近几年来,镇圩瑶族乡党委、政府一直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定为民族工作的主线,经常紧密联系本乡群众身边民族团结的具体事实,有形有感有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

    一、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从本乡民族融合传统上增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依据《上林县志》记载的历史资料推断,镇圩瑶族乡大约在元代中期(即1321年左右)就已经存在了,距今最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镇圩从当初也许只有几十户人家百来口人丁的几个荒凉小村,发展到今天具有113平方公里, 11个村社区, 126个自然屯,5640户2.5万人的兴旺乡镇,从当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今天的半机械化生产,历代祖辈推动着镇圩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走向繁荣。尤其值得镇圩各族群众引以为豪的是,在700多年漫长历史中,他们历代祖辈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民族冲突或民族利益纷争,各民族之间一直保持着相互平等,和谐生存,彼此依靠,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相互关系,这种宝贵的民族团结友谊传统,构成镇圩各民族传统的共同精神家园,一直被全乡各民族群众努力保护与传承下来,成为当今全乡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引导村队干部和各族群众联系镇圩7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进程,回顾镇圩各民族长久团结和睦的优良传统,从而极大增进了大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豪感和奋进力。大家认为,乡村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人都是先有爱家乡之情,才上升为爱国之心的,镇圩瑶族乡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是镇圩历代各民族先辈留给他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大家说,在那人剥削人、各民族之间极不平等的历代社会,我们的祖先尚能团结和睦、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今天,在党的英明领导、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政策指引下,各民族早已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正在凝心聚力奔向全面建设社今主义强国的新征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把镇圩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堤高到一个新水平,更好地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从当地各民族文化遗产上增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注1)。“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注2)各族群众文化遗产是由一个个具体元素构成的。镇圩是个民族乡,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多个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区,自古以来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遗产格局,有许多文化遗产都是交错杂居的多个民族共有共享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最终形成了当今镇圩瑶族乡文明的多元化色彩。这种相似或共同的多民族文化遗产独特的地域性,增强了各民族之间交往的亲和力及吸引力。自从1984年成立瑶族乡以来。他们就组织本乡瑶族群众,把历代祖辈沿袭使用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生活习俗、养身美食、人际交往风俗等收集起来,设置专门的“瑶族风情园”和“瑶族陈列馆”,陈列着200多件瑶族过往生产生活的用品用具,其中包括蓑衣、梳妆台、煤油灯、纺线、打渔器具、磨制草药药桶等,还摆放着从各家各户中搜集来的瑶家文化古董,展现瑶乡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元素,是近代镇圩各民族群众交往交融、相互依存的历史见证。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这些共同文化遗产的启迪作用。每当庆祝瑶族节日“达努节”,他们都把全乡村队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带到陈列馆,让八、九十岁的老人们面对这些文化遗产元素,给年轻人回忆在那个艰辛年代,各族群众家里自有的生产用俱和生活用品都比较匮缺,邻里间相互借用是历代以来的风俗习惯,从而增进了各族群众间的友谊,哪家有红、白事,全村人都会聚集到那家,互相帮衬,协力办事,彼此守护,全村人就像一个大家庭似的和谐相处。大家听了这些陈年旧事,思想上引发出新的认知,深感在镇圩瑶族乡的文化遗产中,反映了镇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体现了镇圩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意志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渊源,为新时代镇圩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走向共同富裕成为巨大激励。大家说,在新征程中,我们一定要经常把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深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物教材,在更大范围、更广内容上增进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树牢,有效促进全乡各族群众将习近平总书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群策群力去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努力。

    三、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从感恩各地各界大力扶助上增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2015年底,镇圩瑶族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419户5408人,贫困村5个,贫困发生率为21.5%,按照当时国家标准,上级将镇圩瑶族乡列入深度贫困乡之列。为了让镇圩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政府除了加大投入之外,自治区、南宁市和县直10个单位和8个民营企业负责人向镇圩瑶族乡伸出了援助之手,从人力和物力上予以扶助。自2016年至2020年5年间,全乡得到各级各界各种扶贫项目扶助资金共计2.12亿元,从而完成了136条道路硬化及防护栏、33个人饮工程、22个文体设施项目、34个农田灌渠防渗等项目或工程建设;完成了9个自然庄625户民房进行民族风貌改造,为各村添置移动垃圾箱240个,为农户改造了250座卫厕和250个厨房;完成占地25亩的镇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为山区里缺乏生存条件的208户贫困群众搬迁新地创造了美好生活家园和发展环境。到2020年10月,这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达到脱贫摘帽标准,镇圩瑶族乡全面完成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紧接着2021年,自治区和县直属10个单位,又对镇圩瑶族乡实行定点帮扶,使全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中稳步前行。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乡党委、政府特地在全乡广泛开展一次“脱贫感党恩, 奋进新起点”的主题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把感党恩、感政府部门恩、感各企业负责人恩的淳朴情感,引导到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注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注4)等论述上来,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党、政府和其他发达地区之所以费这么大的功夫,扶助我们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让各族贫困群实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小康,这是党、政府践行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的巨大威力。大家说,他们一定要感党恩、听党话、在永远跟党走的征途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同各民族同胞深入建立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心聚力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推向“抵达光辉彼岸”。

    经过近10年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间断的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力推动了全乡民族创建工作的深入,不断打开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涌现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村队和先进个人。除了乡党委、政府自行表彰乡村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之外,乡政府2013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排红村排岜庄2015年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排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雪玉2022年荣获南宁市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民宗委等三部门,2017年将镇圩瑶族乡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引文注解:

    注1:引自《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8月28日电

    注2:引自《习近平: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新华社2019-07-16

    注3:摘自《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新华社2016-02-26

    注4:摘自《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新华社西宁6月9日电

   (本文作者韦绍行,副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原处长,退休后多次到镇圩瑶族乡调研,本文是他根据调研记录整理而成)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