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文教科技详细内容
“乡”约盛夏,遇“践”青春——公管“寻脉非遗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  日期:8/4/2024 字体: [大][中][小]

    为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发扬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增强文化自信,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寻脉非遗实践团前往河北省任丘市,以“寻脉非遗”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采访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等方式,深入了解国家级非遗辛安庄音乐会、省级非遗东姜老调、省级非遗古建青砖等的历史背景和传承现状,展现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强文化自信。

    一、耄耋老人守护非遗,六百年古曲再绽新颜

    任丘辛安庄音乐会,在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九年,至今已有了600多年的历史。在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寻脉非遗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辛安庄音乐会传承人蔡保恒老先生。近年来,蔡保恒对行将失传的古曲进行整理,将《关公辞曹》《孔子泣颜回》《豆叶黄》等35首曲谱以传统工尺谱记录并搬上舞台。饱含历史传说和典故的古曲,在蔡保恒的呵护下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悠扬的古乐声中,成员们不仅被传承人蔡保恒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所打动,更深刻感受到了辛安庄音乐会跨越六百年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此行不仅加深了团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传统艺术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辛安庄音乐会不仅是一曲曲古乐的演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二、东姜老调韵味浓,非遗传承显真章

    任丘东姜老调是唱腔质朴健朗、高亢清婉、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戏曲。寻脉非遗实践团在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来到了东姜村,亲身体验了省级非遗东姜老调传统艺术的魅力。在传承人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们不仅了解了东姜老调的历史渊源,更在传承人的帮助下化上戏妆、穿上戏服,亲身感受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韵味。传承人的现场表演更是精彩纷呈,那悠扬的唱腔、生动的表演,让实践团成员们仿佛穿越到了旧时光,深刻体会到了东姜老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在采访中,传承人高进宝、李秀珍表示他们从前辈手中接过传承重担,深感任重道远。但他们始终坚持的原则是“齐心协力把东姜老调发展下去,让东姜老调永不老”。这是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希望,也是当下东姜村老调艺人们的追寻。

    三、探秘古建青砖工艺,感受非遗匠心之美

    任丘市出岸镇古建砖厂有着近200年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故宫修缮提供青砖,至今已有41年。2012年,古建青砖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暑期,寻脉非遗实践团走进省级非遗古建青砖展览馆,开启了一场探寻传统技艺的旅程。

    在展览馆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观察了青砖的制作过程,从选土、制坯到烧制,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青砖的质朴纹理、坚固耐用,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对建筑材料的精妙选择与精湛技艺。此次参观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领略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探索石油精神,倾听任四井的历史回响

    任四井作为华北油田的发现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成功钻探不仅发现了华北油田,还揭开了华北石油大会战的序幕,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任四井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是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是一种文化遗产,通过纪念馆、展览馆等形式进行传承和弘扬。

    在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寻脉非遗实践团来到了任四井纪念馆,这里不仅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殿堂,更是非遗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窗口。在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们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详实的图文资料以及生动的讲解,深刻了解了任四井背后的故事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这次参观不仅让成员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刻思考。

    匠心非遗,生生不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认同,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这次“寻脉非遗”之旅,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为保护非遗倾注的心血,还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传承人对古老文化的重视,是一代代人的努力让这些传统的艺术在今天仍然散发着光芒。正因如此,我们在了解和关注非遗时,还应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体悟其中的魅力和精神,同时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创新和弘扬,让更多的人看到非遗,让非遗在新时代也能焕发出生机,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民族的文化根基!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暂时没有内容!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