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廖卫芳:戳穿“职称代评”骗局还需多方发力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廖卫芳  日期:10/21/2024 字体: [大][中][小]

    “职称代评需要吗?”“发论文需要吗?”前不久,一年一度的职称申报开始后,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高业伟接到的职称代办推销电话就没断过。事情的起源是,他曾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花8000元代评副高级职称,并留了电话号码。最终,高业伟的职称没评上,机构只退其3200元。(10月21日《工人日报》)

    众所周知,职称是专业技术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工作实绩、学识水平的评价和认定,也是工资调增、职务提升的重要依据。因而,不少人想方设法希望能够尽快尽早获评职称。

    正因为有不少人有获评职称的需求,于是市场上便出现了不少宣扬“专属通道,不过保退”“破格申报、保通过”“内部渠道,快速通过”的职称代评机构。但事实上,所谓的“职称代评”就是一个骗局,一些人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还耽误了正常的职称评审。

    其实,职称申报评审有着严格的规范程序。在职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单位的账号进行申报,申报人所在工作单位应当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逐级上报。这说明,“职称代评”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信的。

    戳穿“职称代评”骗局还需多方发力。一方面,人社部门作为职称评审的职能部门,应积极承担起规范指导的主体责任,不妨通过印发职称评审管理规范和指南,以给职评人员提供必要的职评指导,让职评人员知晓职评必须走严格的规范程序,不可能有捷径可走,更不可能“花钱保过”,从而避免被不法职称代评机构忽悠、坑骗。

    另一方面,执法部门应对不法职称代评机构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追究法律责任等方式,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倒逼其遵规守法,不再忽悠、坑骗职评人员。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切实做好防骗识骗教育,不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设专题讲座、公开发布典型案例等多种方式,帮助职评人员提高防骗意识,提升识骗能力,避免掉入职称代评的陷阱里,陷入职称代评的骗局中。

    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相关部门应根据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构建更加科学、透明、多元化的职称评价体系,净化职称评审环境,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比如,优化评审中的监督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等,让职称代评机构无立足之地,无生存土壤。(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