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文苑详细内容
大河赤子——王秉亭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杨军茂  日期:10/26/2024 字体: [大][中][小]

  举国上下庆祝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格外怀念资深望重的河南日报编辑王秉亭老师。

  《共和国第一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国领袖毛泽东审阅完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化的罪行材料后,气愤得一下把材料扫到地上。毛主席冷静下来后,翻阅《人民日报》,一个年轻人提的建议引起领袖注意。这个18岁的年轻人叫王秉亭,时任《河南日报》群工处见习编辑,他把用过的信封翻过来再用一次,每年可节约数百元。他的建议是:“节约每一分钱支援抗美援朝,支援国家建设。”一面是腐败分子的贪污浪费,一面是青年的节约精神,反差如此明显,开国领袖由此萌发出在全国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念头,后来形成一场“三反”运动。

  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进程,王秉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记者编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的范敬宜,得知王秉亭密切联系群众、帮助救助众多受苦受难群众的事迹,评价王秉亭“是中国新闻界最好的人。”值此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特意把王秉亭的事迹写出来,使其精神得到弘扬。

  一、向最高领导人反映社情民意,既受到

  重视与采纳,也曾经横遭批斗之灾

  新世纪(2001年)第一个春天,绿衣信使来到位于郑州市花园路北端的河南报业集团公寓,把一封公函交给已经退休的河南日报编辑王秉亭手里。

  这是一封来自江泽民总书记办公室的公函。

  千禧年之秋,王秉亭携夫人李爱莲回山东老家荣城探亲,从民间传说中了解到一位“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她叫张晶麟,山东荣成人,15岁时就以抗日自卫团团长身份惨死在日本鬼子屠刀下,同刘胡兰一样死的英勇不屈。面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篡改侵华历史的嚣张气焰,王秉亭将张晶麟的事迹寄给江总书记,建议要像当年宣传刘胡兰那样,树起胶东“刘胡兰”这一巾帼英雄的旗帜。

  公函回答是,已经让国家民政部追认张晶麟为革命烈士,按政策抚恤其家属;关于题词、塑像的建议,有待根据中日关系变化再做决定。公函对王秉亭反映的情况表示感谢。

  早在1990年元月,王秉亭就致函江总书记,他从大量群众来信中摘录出典型事例,揭露一些基层部门为了自身和小团体利益,向群众乱摊派,乱罚款,搜刮民财,连司法部门都出现“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的现象,严重危及到党群关系。如果不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势必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公函及时回答:“……已经摘要报送中央领导参阅,特此函告。并欢迎你继续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七十年来,王秉亭反映的社情民意都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一些重大建议被采纳,一些冤假错案得到平反,一些优秀人才得到新生。但在“文革”时期,他的一次反映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议,带来的几乎是灭门之灾……

  六十年代中期,王秉亭以报社记者身份赴豫西调查农村情况,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集体出工大呼隆,都在地里磨洋工,庄稼长得都不景气,农民生活得很苦。在陕县张湾公社的苍龙涧,他发现有二分小片地的玉米长得十分茂盛,有一个老农民在精心掊育庄稼苗。上前一问,方知这小片地原是连草都不长的乱河滩,是老农自己开发出来的,收200斤玉米不成问题。王秉亭便问:“如果集体的地让你家承包一亩,能不能也让庄稼长得这么好?”老农回答:“当然能,要是给我一亩,我家可就富裕了。”王秉亭又问:“要是每家给二亩呢?”回答是:“集体也富裕了。”“要是三亩呢?”“那国家粮食堆得都吃不完了。”王秉亭脑子闪出一道亮光,想到如果实行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农民都把庄稼种的这样好,全国人民吃饭问题不是就解决了吗?他把调查到的情况和自己的设想,写成上万字的报告递交省委主管农业的领导,说农民最欢迎的还是“包产到户”。省委领导很重视,把这份调查报告上报中央,却受到批评。接踵而至的“文革”运动,使这份报告成了“复辟资本主义的大毒草”,那些省委领导被打成“走资派”,王秉亭也被揪出来打成“反党分子”。面对围攻批判,王秉亭不服气地说:“给我一个农村,让我用家庭承包的方法,保准能让粮食丰收。”结果没有让他下农村,而是全家横扫出门,夫妻俩托儿带女被押送到豫南深山沟的三线建设工地。本来到这里是劳动改造的,可时日一久,他的干劲和组织能力得到表彰重视,当了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十多年,他领导的车间成了学大庆先进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领导在研究贯彻农村体制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想到了王秉亭,指示给他平反,调回报社工作。他携家带口回到郑州,复职后接触的第一封群众来信,是一桩“小彭德怀”奇冤大案。
 
  二、第五十六上访封信落到“五二八”
  
  编辑手中,“小彭德怀”得到新生

  在老师的眼中,十六岁的陈定学是个难得的少年天才。这是1965年,陈定学在豫西渑池县高级中学任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他不但门门功课优秀,把团员和学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还迷上哲学,两年多的时间,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列宁的《哲学笔记》、《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黑格尔的《哲学史讲义录》等著作通读数遍,对国内外哲学界一百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黑格尔圆圈论”产生了兴趣,写论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果不是他“苦苦思国事,切切忧民生”招来大祸,中国哲学界将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

  陈定学是城里人,他看到报纸上将这里的农村报道成“亩产万斤粮”的富裕村,可农村同学从家里带来的却是难以下咽的糠窝头。同学们讲述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利用暑假,他组织二十多个学生到豫西农村搞社会调查,现实状况确实触目惊心,那种“集体出工大呼隆,集体地里不产粮”的现象,是造成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一个老农民,过去在自己地里种西瓜,买到城里挣了不少钱,他让大儿子赶大车搞运输,二儿子开店做生意,置了一份家业,当陈赓部队解放豫西路过这里时,老农民让儿子支前,还无偿提供给部队七十六石军粮。可后来在生产队里,除了跟着大伙出一天工挣几个工分外,他的勤劳和智慧都用不上了,结果饿得皮包骨头,误食有毒的野草而死。听着那家人的苦诉,捏着那张解放军出据的七十六石军粮借用证,看着农民一张张饥饿的面孔,陈定学心里一阵阵颤抖。他几天几夜睡不着,挥笔写下:“苦苦思国事,切切忧民生;夜阑不能寐,年少白发生”的诗句。他仿照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文章的风格,写下了《豫西农村情况调查报告》,洋洋万言,论点一个:现在的农村体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中央领导应该面对现实,采取措施,改变农村体制,解放生产力,使农民富裕起来。参加调查的二十多名同学签了名。

  结果,这份报告被定性为“恶毒攻击三面红旗的大毒草”,陈定学被打成“小彭德怀”,参加调查的同学均被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校长配合县委工作队对陈定学进行残酷批斗,开除团籍、学籍,押送偏远山区劳动改造。接踵而至的“文革”,又把陈定学揪出来涂黑脸、挂黑牌、捆绑毒打,游街示众。这场无情打击,使跟着陈定学参加社会调查的同学有一个卧铁轨自杀,有两个上吊自杀,还有好几个神经失常。在一个低矮的黑窑洞里,在漫长的岁月中,陈定学也曾把裤腰带挂在牛槽上准备以死抗争。鼓起他生活勇气的,一个是他的同学女友,姑娘在他最艰难时刻嫁给他,用爱情的蜜汁调合他命运的苦涩。一个是他的历史课老师,经常看望他,从屈原放逐写《离骚》、孙子膑脚修《兵法》、司马迁遭宫刑著《史记》,讲到列宁流放到西伯利亚写出《哲学笔记》,说明苦难也是财富,也能成就事业。老师还指点迷津:不成良相,可为良医,哲学家当不成了,不仿钻研中医,救人治病。老师送给他《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等许多传统中医论著。

  陈定学迷上了中医,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竟然能起到神奇的疗效。古籍上记载,虢国太子惊厥而亡,神医扁鹊用“砺石砥足”,使其起死回生。他以为这不过是个神话而已,可有个农民在地里干活,突然昏厥倒地,口吐白沫,气息奄奄,连救治都来不及了,陈定学抱着使一下的心情,用拇指刺激他的足部涌泉穴,竟然使那个农民醒转过来,再服一剂草药,没事了。有个下放到山区劳动改造的老干部,患了冠心病,血管都堵了,到北京治疗,医生检查说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可眼下病人住得满满的,两个月后才能挂上号。老干部非常悲观,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两月后。陈定学诊断后给他开了个偏方:每天用二钱黑木耳,一两瘦肉,3片姜,5枚大枣,6碗清水,文火煎成两碗后服下即可。两个月后,老干部再到北京,医生一检查,说病好了,听说是一个农村青年开偏方治的,连连摇头,觉得不可思议。陈定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血管病上,这是危及人们生命最大的病症。尤其是脉管炎,患者疼痛的只想死不想活。曾有个医学专家在全国脉管炎专题会议上发言说:“谁能让患者不疼痛,不截肢,我给他下跪磕三个响头!”陈定学尽管当时穷得连寄信的八分钱邮票也买不起,却坐在两块砖上,趴在黑窑洞的土炕上,闻着牛粪味,研究中医学,他下决心要攻克这一尖端医学难题。

  党中央为彭德怀元帅平反后,陈定学看到自己有了出头希望。他写信向上反映自己的遭遇,写到十多年受的罪时,泪水洒湿信纸。信寄出后,得到的却是一张油印的回折:“信件收悉,已经转交有关部门调查办理云云。”找县里有关部门,人家根本不搭理。三年过去了,先后投了五十五封申诉书,得到的均是一张张油印信签, 不解决问题。他的心血耗尽了,信念破灭了, 连最后一封信也没力气写完了。他把第五十六封信扔在一边,不再向上反映自己的遭遇了。妻子问:“你怎么不给省报投信呢?”陈定学正是看了当年省报一些假大空文章,才做农村调查招来了灾祸,当然不会给该报社投信了。

  陈定学妻子把这封信投给省报社,这封信落在王秉亭手里。

  王秉亭马上回信写道:“陈定学同志:信收悉。你能在学生时代搞社会调查, 向党反映民情,精神可嘉。所受迫害,确属冤案, 要相信党的政策,一定会为你平反昭雪的。 随信寄去《彭德怀自述》,要继续发扬彭老总实事求是,为民请命的精神。其它情况,随后告知。”

  陈定学激动地把信连看几遍, 捧着《彭德怀自述》一书,泪水泉涌而下……就象久困沙漠的人,信中每句话都是一股清泉,滋润着焦渴的心田,每个字都是一把火,点燃生命的火焰。信尾署名是:五、二八(即5月28日)。他牢牢记住了这个“五二八”。

  陈定学接到通知来到县里,主管落实政策的县委副书记正是当年整他的校长。副书记扳着面孔告诉陈定学:“你的上访信报社已经转下来了,我明确告诉你,想利用今天的政策来掩盖过去的反党罪行,达到翻案目的,办不到!”

  陈定学回答:“ 你把我打成‘小彭德怀’,还株连迫害了二十多个学生,一个卧轨,两个上吊,好几个神经失常, 其余的也受尽磨难。 既然实践已经证明我们是清白无故的,为什么不给我们平反? 你还算是人吗?”

  他向报社写信:“五二八编辑,虽然你们把信转到县里,让他们给我落实政策,但由于制造冤案的原校长现在是县委副书记,我的问题他一手压制,拒不平反……”

  王秉亭接到陈定学的信,当即以《当年的‘小彭德怀’至今尚未平反》为题,寄给《人民日报》群工部,刊登在《人民日报》内参上,引起中央和省委有关领导重视,批示一定要给予解决。

  陈定学又接到通知来到县里,那位副书记扳着面孔向他宣读了一个文件:“……虽然陈定学当时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犯有严重错误,根据现在政策,应予彻底平反,撤消加在陈定学身上的一切罪名。”读完后说:“这下自给你平反了,你回去吧。”

  就这么一张纸,几句话,就算把什么都抹平了。陈定学回到黑窑洞里,情绪低落到极点,写信把情况告诉了“五二八编辑”,他只有认命了。

  王秉亭见信很是生气,找处长反映,处长说:“县委已下达文件平反,这件事也只能这样了。”找总编,总编也觉得棘手,想不出好办法。王秉亭就越级找主管落实政策的省委副书记。省领导开会忙得顾不上接见,他就晚饭后在省委家属院等候。等了好几个晚上,终于在一天深夜等到省委副书记乔明甫开会回来。他跟到副书记家里,把陈定学的情况原原本本做了汇报。省领导明确表态:“这种制造了冤假错案又拒不纠正的人,首先要摘他的乌纱帽!”

  省报发表新闻,一连撤销了几个拒不纠正冤假错案的县委书记。

  陈定学又一次接到通知来到县里,那位副书记已被降职调离了,接待他的县委领导宣布,政治上彻底为他平反,经济上补发所受的损失,根据特长安排他到中医院,妻子也按下乡知青对待,安排工作。

  一场冤案,终于平反。陈定学把喜讯写信告诉了“五二八编辑”,马上得到回信:“……希望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为党和国家作出更大贡献。”随信寄来了名贵的中医学书籍和剪报资料。

  有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工作条件,陈定学以洛阳地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考核,破格晋升为中医师。他在中草药里提练的药剂发挥了特效。豫东商丘一个农村妇女患了脉管炎,到几家医院治疗无效,病情越重,两只脚坏死成炭疽状,人也瘦成一把骨头。丈夫把农妇抱到陈定学面前,说他身无一分钱,只有这个骨头架老婆了,治不了,还有一口薄棺材在等着她。陈定学让患者住到自己家,管吃管住管医疗,不要任何费用。注射药剂后,患者不疼痛了,能吞咽食物了,坏死的肌肉也逐步好转。三个月后,竟然恢复成一个端庄秀气的少妇。陈定学给他们买了车票,送他们上火车。这两口子跪地大哭,口称恩人不绝。那位说“谁能让患者不疼痛,不截肢,我给他下跪磕三个响头”的医学专家闻讯前来考察,亲眼见到一个个治愈的病例,激动地实践诺言,给陈定学下跪磕了三个头。

  每有一项成绩,陈定学都要写信告诉“五二八编辑”,马上得到回信鼓励。二人每个月都要通四五封信。王秉亭把陈定学的情况告诉了报社的记者,省报以《青春的答卷》为题的作了整版报导,引起强烈反响。王秉亭还向主管组织工作的省委领导推荐陈定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省委领导指示让组织部门考察。陈定学先后担任医院院长,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市科协副主席等职。他发明的几项成果填补了医学空白,其事迹在全国数十家报刊登载,其人也辑入《中华青年英杰录》。

  数年来,二人虽然在书信上成了知交,可始终未见过面。陈定学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路过郑州,跑到省报社,传达室说报社没有叫“五二八”名字的编辑。陈定学在信上要求“五二八”编辑告诉自己的真名字,得到的回信是:“没有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你的冤案是不会得到解决的,应该感谢党和国家,我只不过尽到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罢了。”

  后面署名仍是“五二八”。

  有一段时间,“五二八”编辑不再来信了,陈定学去信询问,仍无回音。他心情焦躁不安,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打开箱子,装上药物器械,乘特快列车直奔省城,在报社门口,传达室仍说没有叫“五二八”的人。拿出“五二八”编辑的信件,传达室一看那如钢筋铁骨般的字迹,就说这人叫王秉亭,前段时间因心肌梗塞住医院了,报社领导和同事前去看望,都说病很重,单位在为他准备后事。

  陈定学急忙赶到医院病床前,一看深度昏迷的王秉亭尚存一丝气息,忙掏出医师证要求主持救治。陈的名气医院是知道的,答应了。陈定学用自己带来的特效药剂给王秉亭注射点滴,点中心脏部位的膻中穴适度按摩。好半天不见反应,人都说没希望了,陈定学仍然守护在病床前坚持治疗。终于,他感觉到王秉亭微弱的气息由一丝一丝减弱,回转为一丝一丝回复,心血管由梗塞转为疏通。经过三个日夜的精心治疗,王秉群苏醒过来, 睁开眼睛。  
王秉亭对陈定学说:“大夫,谢谢你救了我……”

  陈说学说:“不!应该谢谢你,是你救了我。”

  王秉亭问:“你是……”

  “我就是陈定学呀!”

  王秉亭眼睛一亮,兴奋地一下坐起来,紧握他手:“啊呀! 你是陈定学呀?我以为再见不到你了呢。”

  陈定学望着王秉亭,满怀深情地说:“此时此刻, 我不知该怎样表达对你的感激之情。 我虽然信仰的是马列主义,可今天还要执行中国的传统礼节……”

  说着,恭敬下跪,连连磕头, 抬起头来,已经泪流满面。

  他哽咽着喊一声:“老师……”

  三、姑娘发出呼救信:“谁能救我,我给他做媳

  妇、当女儿、打工,终生报答他救命之恩”

  李福琴是河南商县山区的农家姑娘,高中毕业刚回村不久,就患了阑尾炎。一是乡卫生院条件差,二是家穷,亲友凑的钱不够医疗费,几样贵重药没买,致使姑娘伤口发炎,感染化脓,以后就实在没钱治疗了。眼看病情越重,伤口直流黄水,危及姑娘生命,家人却束手无策。

  山村虽穷,景色秀丽,姑娘躺在病床上,透过窗口望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实在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她挣扎着写信:“……我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忡憬美好的生活,对未来满怀理想,可恶的病魔却要夺去我的生命。谁要能救我一命,他若是单身汉,我给他做媳妇,侍候他一辈子;他若是老人,我给他做女儿,照顾他晚年生活;他若是老板,我给他打工,终身还债务……救救我吧,我不想死啊!”

  几天后,信转到王秉亭手上,他折信一看,心一激灵,急忙拨通商城县医院的电话,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紧急抢救,务必保住姑娘生命。放下电话,他就想到医疗费,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款项。他跑到商业大厦,面对购物的人群大声念姑娘的呼救信,满希望能凑到一笔钱。可这些衣着华丽的有钱人根本不理睬,还有人说他是在巧骗钱。他跑到风景游览区,面对游人念姑娘的呼救信,还是没人理睬。他赶到采访过的陕县大营村,向村干部出示姑娘的呼救信,村支书陈玉顺马上带头捐款,还引王秉亭到学校,数百名学生老师听了姑娘的呼救信,纷纷捐款。王秉亭又跑了一些农村和学校,捐了一笔款。他到义马市中医院找院长陈定学,把款交给他,委托他看去望姑娘,一定要把姑娘救活。他自己捐出528元(人称他“五二八”编辑,他就常捐这个数),把钱递给陈定学,说:“给姑娘买些东西,增加营养。告诉姑娘,世上有这么多好人相助,一定能帮她战胜病魔。钱不够,再想办法。”

  钱确实不够,医院把李福琴治好后,将所欠医疗费的单据寄到报社,要求还款。处长一见单据,很是生气,严厉批评王秉亭:“报社不是慈善机构,是你以报社名义让他们治疗病人的?这些欠款,应当由你偿还!”

  王秉亭默默无言,拿着单据,回到家里,问妻子要存折。

  李爱莲和丈夫同在一个部门工作,这对患难夫妻有时候配合的很好,例如凡是王秉亭交往的基层群众,无论谁到家,李爱莲都以亲人相待。有时候就配合不好,甚至还对着干。例如女儿从部队复员了,儿子也从学校毕业了,李爱莲问如何安排儿女,王秉亭就说:“凡有过知青经历的人,都体贴百姓疾苦。毛主席还让儿子当农民呢,他们也下农村锻炼去。”李爱莲鼻子一嗤:“你以为你是谁呀?”不听丈夫的,跑了许多部门,说了很多好话,通过各种关系,才把儿女安置在省城单位工作。王秉亭批评她不够一名共产党员标准,她回答:“所以我没有申请加入共产党,你可以舍小家顾国家,我可要顾咱的家,得让你有个窝。等到你退休了,我再入党,像你这样敬业。”(她后来实践了自己诺言)。眼下丈夫要存折,问明原因后,李爱莲生气地说:“不给,这点钱不够付医疗费,你拿去了,咱们怎么生活?”王秉亭看到家里也没有值钱的家具,倒是彩电还值几个钱。他抱起彩电要走,李爱莲阻挡,两口子正吵闹,一个人推门进来了。

  来人是一家企业老总,他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救活,发展成总资产达8亿元的名牌企业后,面对的却是“企业不垮只管吹,企业不倒只管要”的局面。有权势的部门和官员都伸手向他要钱。一个权势人物打来电话,让他出资30万在街市立个广告牌,还得让那人的内弟做,如不答应,就惹下麻烦了。每天穷于应付,眼看企业要垮,这位老总给报社写信反映苦衷。报纸不但刊登了来信,省委还专门出台不准向企业乱摊派的文件,还严厉处理了几个坑害企业的权势人物。企业又活了,老总腰杆硬了,得知他的信是王秉亭处理的,很是感激,每来郑州,必登门看望。这次推门进来,见两口子吵闹,问明原因,这位老总把姑娘的呼救信看了几遍,湿润着眼睛对王秉亭说:“老王呀,天下的好事不能你一人包揽了,也分给我一点,这点医疗费我们企业出了。还有,救人要救到底,你把我的名片交给那位姑娘,让她来找我,我在公司给她安排个事儿干。”

  王秉亭在陈定学和商县通讯干事的陪同下,来到豫南山区农村看望康复的李福琴。一路上爬山涉水,走得气喘吁吁,他们一行坐在村口歇息。

  陈定学先行一步到了李家,告诉李福琴,“五二八”编辑王秉亭挂念着她,专程看望她来了。

  李福琴急忙奔出屋门,见王秉亭进了院子,急迎上前去,扑通跪地,伸张两手扑到他怀里,嘶心裂肝哭喊一声:
“爹——”

  四、高位截瘫使姑娘失去生活勇气,“五二八”

  编辑鼓起她生命风帆,轮椅上有了位女作家
 
  江晓晓家住河南扶沟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12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乡中学。由于学校巧立名目收费太重,家庭供不起,父母就不让她上学了。江晓晓流着泪写了一篇题为《我要上学》的文章,寄给省报社,诉说自己的遭遇。想不到信在报上摘发了,编后语还对学校滥收费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给予了批评。“五二八”编辑分别给江晓晓家长和学校写信,说他负担江晓晓的学费,一定要让孩子上学。江晓晓成了班上优秀学生,三年后考上县重点高中。每次考试成绩都寄给“五二八”编辑。王秉亭每信必复,还不断寄来辅导书籍。

  六年过去了,江晓晓以优异成绩考上国家一所重点大学。就在她上学前为家里挑水时,脚下一滑,不慎掉进水井,腰脊椎骨折,高位截瘫。

  躺在床上的姑娘失去生活勇气,她给王秉亭写信哭诉:“王伯伯,我完了,瘫在床上不能动,还得让母亲一口饭一口水,一把屎一把尿侍候着,我再不能这样活着拖累亲人了。六年来,你供我上学,给我寄书,来信教导我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把一个丑小鸭培养成高中生,谁知……我不能报答你海样深的恩情,只能在另一个世界祝你一生平安……”

  信寄出后,江晓晓用了七天时间织了一件毛衣,这是给王秉亭的。然后乘父母下地干活时,她从床上翻滚下来,挣扎着艰难地爬着,为父亲洗好衣服,为母亲添水、烧火、做饭,尽最后一点孝心。当她用小刀要割腕自尽时,绿衣信使骑摩托急驰上门,递给她一封特快专递邮件。这是王秉亭寄来的,信中用严厉的口气批评她说:“晓晓啊!你的信好叫人失望,你死的轻如鸿毛不打紧,会把你父亲母亲哭坏的,会让亲友伤心的,你想过这些没有?啊!谁说截瘫的人就完了?你不是会织毛衣,会写文章,有高中文化吗?难道就不会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吗?……”

  随信还寄来张海迪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

  望着张海迪姐姐的笑容,江晓晓擦干泪水,不死了,她要活下去。她的作文写得好,要立志当一名作家。

  王秉亭把江晓晓的情况反映给民政部门和残联组织,民政部门对江家救济照顾,残联组织给江晓晓送了一把轮椅。江晓晓每篇习作寄给“五二八”编辑后,王秉亭都亲自送到省城作家那里,让作家给予特殊辅导。江晓晓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有几篇文章还在省报发表了。

  一年后,江晓晓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她让家人把她抬上长途公共汽车,到了郑州,又让人抬下来,她摇着轮椅来到省报社,见到了只通过信而未曾谋面的王秉亭,笑着对他说:“我就是江晓晓。”

  王秉亭大吃一惊,想不到一个瘫痪的残疾女青年,竟然能从千里之外来到郑州。她双腿失去了知觉,大小便失禁,不能住招待所,只有把她安置到自己家。王秉亭推着轮椅到了宿舍楼前,将她抱起,艰难地登到三层楼上,进了家,放她在床铺上。喘息一会儿,便给她打水洗脸,洗脚。她洗完后,从提包取出厚厚的长篇小说稿《宣判之后》,让王秉亭看。王秉亭让她在家等着,他去找省城里的作家。跑了三四处,都没找到人,只好回来同她聊天。老伴没回来,王秉亭就做饭,给她端了一碗。她饿了,吃得很香甜。饭后不久,她就想解手。王秉亭只好抱她去厕所,刚抱起,尿就流到王秉亭身上。王秉亭将她放在厕所马桶上,放心不下,总怕她摔倒跌坏,可她是个十九岁的姑娘,怎么好意思让这五十多岁的男人护理呢?王秉亭退出来,在卫生间外等着。她喊着要卫生纸,王秉亭知道这是女孩子来了例假,看她坐在马桶上伸手要纸,只好取出递给她,顾不上避嫌了。

  她脱了外衣,艰难地脱了裤子,换了裤头,让王秉亭打盆水放在床前,她要自己洗。王秉亭看着她半躺着难受的样子,就忙把脏衣服泡在水盆里端到卫生间帮她洗。洗衣服的活他从来不干的,费了好大劲也没洗净。幸亏老伴李爱莲回来了,王秉亭连忙说:“这下来了救星,我可解放啦!”把江晓晓交给老伴照顾,他去找名作家看江晓晓的稿子。

  次日是星期天,王秉亭要到办公室值班。他把江晓晓抱到楼下,让她坐在三轮坐椅里,两人一块儿到了办公室,相互交谈着,从疾病谈到家庭,谈到生活,谈到写作。谈了两个多小时,姑娘很不好意思地问:“厕所在哪里?”厕所就在办公楼道,抱着她去很不方便,男女厕所都不好进的,同事们见了很不雅观。面对这个难题,王秉亭真诚地说:“孩子,上厕所很不方便,就在这里解吧。你妈妈不在,就让我护理吧。”王秉亭把门角落的痰盂取来,放在轮椅前,抱起她解脱下裤子,她就尿下了,尿了王秉亭一手一鞋。她又要大便,王秉亭就抱着她大便在痰盂里。

  王秉亭去厕所洗刷了痰盂,洗净了手,回到办公室,见江晓晓在擦泪。忙问她哪儿不舒服。她说不出话来,泪水泉涌般地流着,好半天才声泪俱下说:

  “王伯伯,我终日躺在床上,床铺是光板一块,既没有铺褥子,也没盖被子,因为我大小便失禁,多少被褥也不够我用,我索性不铺被褥了。天气暖和还能凑合,冬天就赤裸着下肢躺在冰尿冻结的床上,浑身就寒冷的发抖。为治病把家也折腾穷了,连爹妈整日操劳护理都厌烦我了,脸色甭提多难看了。我好孤独,好寂寞,只想一死了之。是你的信鼓起了我生活的勇气,还给我寄书,鼓励我写作,使我生活充实了。你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也是我最亲的人。这次来了,给你添了许多麻烦,可你一点也不厌烦,比爹妈还护理得细心周到。我多么希望有你这样的爸爸,你就认我做女儿吧?啊……”

  王秉亭心头一阵楚酸,泪水模糊了眼睛。这可怜的孩子,多么渴盼人间的爱啊。自己只不过象对所有人那样,对她尽了一个党报编辑的职责,可她却把这点温暖当作太阳那样炽热,有什么理由拒绝她的心愿呢?王秉亭为她擦去泪水,动情地说:“女儿啊,有了你,也是我的福气,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让你生活得和常人一样幸福。”

  她就要走了。王秉亭把她送到长途汽车站,先把她抱上汽车坐稳,又把轮椅搬到车上,买了一网兜面包饮料挂到车窗边,让她路上吃;还给司机买了一盒好烟,给售票员买了一包水果,再三拜托司机和售票员一路上照顾好她。最后掏出528元装在晓晓衣兜里,摘下手表戴到她手腕上,交代说:“到时间就请司机停一下车,让售票员大姐帮你解手。”江晓晓搂着王秉亭的脖子,泪眼模糊地说:“爹,再见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人到山前必有路!”
车上旅客啧啧称赞:“瞧这父女俩,多么有感情。”

  五、“五二八”退休之后,致力于拯救

  命运坎坷、蒙难含冤的抗日英雄

  河南省渑池县的繁华街道,有一所挂着《刘少奇旧居》牌子的四合大院。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刘少奇作为中原局书记住在这里,写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培训出一批领导干部。2002年5月1日,王秉亭到这里参观,看到墙壁上写着当年刘少奇培训的学员名单,名字后面注明其籍贯和担任党政军职务。而“赵耕郊”名字后面却是一片空白,觉得其中必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得知此老人就住在刘少奇旧居附近,王秉亭迅即前去采访,这次采访,一桩历史上罕见的惊天奇案冤案,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田中访华 想见旧友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时,特意到洛阳西边的铁门镇巡视。

  28年前,日军侵华的红部(相当于我军的政治部)就驻在这里,时任日军红部司令的田中曾在此设宴与当地一位武工队队长会面。宴席上,二人斗智斗勇,进行了一场类似“李玉和赴宴斗鸠山”、“关云长单刀赴会”式的谈判。从这位武工队队长身上,田中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遂产生日中不再战的想法。他一任首相,就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地重游,他很想和这位武工队队长再会一次面,再聚一次宴。遗憾的是,中方告知,由于特殊原因,此人不能前来相见。

 这个武工队队长就是赵耕郊。

  提及当年那场谈判,历经沧桑的赵耕郊告诉王秉亭:新安县铁门镇两面环山(棋盘山、凤凰山),一面临河(涧河),好似铁铸的门户雄踞秦汉古道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1944年,日本侵略军的红部驻于该镇原国民党张伯英将军的公馆里,两边山上驻扎着日军。这些日本兵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无恶不做。

  柳河村有个大户人家,主人叫王永庆,知书达礼,扶穷济贫,是个威望很高的开明士绅。他有个16岁的女儿在洛阳上中学,姑娘长得很漂亮,放暑假回来时路过铁门镇河边,被日本兵抢到棋盘山上,100多个日本兵轮番奸污,七天后赤条条抬出据点,奄奄一息。洪阳村有个少妇,去铁门街走娘家,半道被日本兵抢上山去,也在那里奸污了七天,赤身裸体抬到路边时还有一丝气息,抬回家就死了。

  这事引起极大民愤,数千群众抬着少妇尸体,在王永庆带领下到铁门街找红部司令田中讲理。日军在铁门镇布置重兵,架设机枪,王永庆和群众只得退回来。能为老百姓办事的,是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武工队。数十名群众代表找到武工队,泣血痛诉,要求伸冤报仇。

  武工队队长赵耕郊,河南省宜阳县盐镇乡刘岭村人,上中学时读进步书刊,受党指引,1936年上西北农业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故乡后,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任地下党中心支部书记,1938年到渑池县八路军办事处参加了刘少奇举办的党政干部培训班。结业后,调任宜阳县老三区区委书记。1939年7月,担任中共宜阳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豫西特委委员、河南省委交通员。他所领导的宜阳是全省发展党员、开展活动最好的县,省委、地委机关都驻在该县。

  1940年7月,洛阳八路军办事处要向新四军输送一批青年干部,彭雪枫师长点名要赵耕郊到新四军师政治部工作。赵耕郊带领一行15人走到伊川县白沙镇时,被国民党军队逮捕。他们都说自己是学生,找工作谋生,被送入西安集中营。监押期间,赵耕郊两次组织越狱外逃,被怕死分子泄密未成,严加看管。一年后,集中营召集犯人,不论是否共产党员,必须在“脱离党籍声明书”上签名,方能出狱。赵耕郊用事先省委批准的化名赵功爵签了名,由于两次组织越狱未遂,被定为政治面貌、姓名籍贯、本人历史“三不清”分子,不能出狱,被关进政训班严查。后经国民党爱国将领张伯英(与赵有亲戚关系)出面作保,才得以出狱。党组织先对赵耕郊进行考查,让其在新安、宜阳、渑池三县交界地带组织抗日武装。

  1944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豫西,国民党四十军闻风西逃,赵耕郊率领抗日小分队截获一个特务连及六O炮、机关枪、步枪等,队伍扩充到100多人,组成武工队,神出鬼没,打了许多漂亮仗。8月,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刘子久主持的党政军领导人会议上,为赵耕郊恢复党籍,让他在领导武工队的同时,兼任宜阳、渑池、新安三县交界区地下党组织负责人。

  面对日本兵的罪行和老百姓的请愿,赵耕郊想:武工队只有100多人马,硬打不行。他反复思索,考虑对策,请了一个少林寺武僧当教官,把武工队员训练得个个精通武术,徒手格斗能制服日本兵。然后,在拐弯的街巷或道路旁埋伏等候,等日本兵走过,从背后用绳索套住鬼子的脖子,将其“背”死。赵耕郊先做试验,觉得绳索不保险,改用皮带,皮带上钉八根钢钉,他用皮带勒住猪脖子往背上一扛,把这头猪给勒死了,就决定给日本兵来个“背死猪”。

  铁门镇至棋盘山有座大桥,不到200米的距离就拐了几道弯,是个“背死猪”的好地方。赵耕郊和武工队员就埋伏在凤凰山、棋盘山与铁门镇之间的路边,或村街小巷的拐角处。凡是日本兵单独或者两三人出来行动的,一个个被背到深山、抛下深渊。一个多月下来,就背了28头“死猪”。棋盘山上轮奸女学生的日本兵,被背的“死猪”最多。赵耕郊从一个文职干部练得武艺高强,他骑在马上双手打枪,百发百中;在漆黑的夜间听见声音挥枪射去,准把对方撂倒。他赤手格斗,能把几个彪形大汉撂翻。此次“背死猪”行动,他盯准了一个残暴强奸妇女的日本小队长,盯了几天哨,将其背了“死猪”。日本人大为震惊,不敢乱动了,连头都不敢往据点外边伸。

  田中司令大为恼火,让特务队长单振声查明这些日本官兵的下落。当听到老百姓对“背死猪”出神入化的传言,田中也觉得挠头。他让单振声找八路军联系,双方会面谈判,如果武工队不再“背死猪”,日本一方亦不再报复,否则,将调集大部队将这一带烧光杀光,鸡犬不留。赵耕郊向上级汇报请示,军分区让武工队出面谈判,尽量保护一方百姓,避免日军大屠杀。

  (二)单刀赴宴 大显神威

  谈判这天,铁门全镇戒严,四门紧闭,任何人不准出入。下午五点,特务队长单振声带着100多名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大开南门出迎谈判代表。赵耕郊便衣轻装,只带四名武工队员走来。单振声派人将情况告诉田中,田中传来命令,让单振声也带四个日本宪兵,陪赵耕郊到公馆谈判。单振声和赵耕郊并肩走来,后边双方各有四名武装紧随。进了公馆,大门口,二门口,谈判的堂屋门口,双方各留一岗持枪把守,赵耕郊和单振声进了堂屋。田中坐在堂屋太师椅上,一见谈判对手是个20多岁眉清目秀的青年,微微摇头,很是轻视,把手一挥让座。& h1 @/ a单振声唤厨子丁金生端上酒菜,对赵耕郊说:“田中司令想跟你交个朋友,今晚上咱们痛痛快快,一醉方休。”说着打开两箱酒,一箱是日本酒,一箱是中国的西凤酒。赵耕郊和田中对面相坐,单振声在一边陪酒,双方先猜中国枚,后划日本拳,都用大杯盛酒,都想把对方灌醉。喝到半夜,七瓶日本酒和七瓶西凤酒都瓶底朝天,双方还很清醒。  T

  田中问赵耕郊:“你是八路军,还是国民党中央军?”

  赵耕郊回答:“我是个老百姓,来替老百姓说话的。”

  田中摇摇头说:“不对,你一定是八路的干部,我们的人一定是你们杀的。今后如果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我们将实施严厉报复!”
 
  赵耕郊针锋相对地回答:“是你们侵略我们,奸污我们姐妹,我们才反抗的。若再杀害百姓,奸污妇女,你们休想一日安宁!”

  田中勃然大怒,一拍桌子站起来:“放肆!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竟敢说这样的话。”

  赵耕郊稳坐不动,冷然回答:“我是你们请来的,不是自己找上门的。”

  田中一愣,觉得自己失态了,他见赵耕郊背后站的保镖活像尊威风凛凛的黑金钢,背上插一把红缨大刀,两手紧握盒子枪,食指紧扣扳机,一种临战状态,忙笑容满面对保镖说:“这是谈判,不是作战,害怕的不要。来来来,请喝一杯。”说着,端上一杯酒。

  保镖赵春旺接过酒杯,粗犷豪爽地说:“我怕啥?进了这道门就把二斤半(指脑袋)放在桌上啦,出了这道门再安上!”说毕,把酒一饮而尽,手掌用力一捏,厚厚的酒杯被捏得破碎。

  田中大惊失色,忙竖起大指夸赞:“好的好的!”然后坐下来对赵耕郊说:“咱们好好谈谈。”

  赵耕郊提出:“你们不得伤害老百姓,不准奸污妇女。”

  田中摇摇头说:“这是战争年代,一个平民不伤是办不到的。这样吧,你们先得保证我们官兵安全,如果有我们士兵伤害平民,你们可以向红部提出,红部将严厉惩罚肇事者。”

  赵耕郊坚定回答:“那不行!”

  田中一脸恼怒,坐着不吭声,谈判陷入僵局。

  厨子丁金生是赵耕郊安插进来卧底的,他进屋收拾桌上菜盘,向赵耕郊暗递眼色,意思是院外有日本兵层层包围。 赵耕郊轻轻咳嗽一声,丁金生会意,出去不大一会儿,就抱着一个小男孩进来了,说:“孩子闹着要爸爸。”

  单振声一见孩子,大惊失色。他有四个老婆,只有三姨太生下这个小男孩,视若宝贝,今天这种场合随时兵刃相见,怎么能把孩子抱来呢?他还来不及反应,赵耕郊已经把孩子接在怀里了,从口袋里掏出糖果哄孩子:

  “孩子好乖,来来来,吃果果。”

  单振声要接孩子,赵耕郊紧抱不放,转身对田中说:“你们若不伤害老百姓,不奸污妇女,我们就不背‘死猪';你们若敢伤害百姓,我让你们加倍偿还血债!”说着就往屋外走。刚走出大门,100多日本兵嗷嗷喊叫着持枪团团包围上来。赵耕郊置身于明晃晃的刺刀丛中,毫无惧色,他厉声对身边的单振声说:“你若想要孩子,就让他们闪开。”

  三姨太从院里奔出来,扑通跪倒在单振声脚下哭喊着说:

  “天啊!可不能伤着孩子呀……”

  单振声忙用日语对日本兵喊:“这是田中司令请的客人,也是我的朋友,你们千万不可乱动,我去请示司令。”说着忙跑进大院给田中说情。

  三分钟后,田中走出来,手一挥,日本兵两边退开。

  田中对赵耕郊竖起拇指说:“你的,勇敢;我的,佩服!”说毕,把手一挥,一个日本兵端出一张托盘,盘上放着四把明晃晃的盒子枪,“小小礼物,不成敬意,咱们交个朋友吧。”

  赵耕郊让跟随队员收起盒子枪,问:“谈判的事……”

  田中回答:“就照你说的办,”转身对单振声:“代我送赵先生。”

  单振声送赵耕郊出了南门,赵耕郊对他说:“你站在这儿别动,我把孩子放在河滩上,你等我过了河,听见三声枪响,再过来抱孩子。”单振声连连答应。听到三声枪响,急忙奔到河滩抱孩子,只见对面河岸有武工队接应,还有众多闻讯赶来声援的老百姓,数千人持枪举镢,高举火把,似一条火龙,映红了夜空。

  (三)叱咤风云 屡建奇功

  赵耕郊的武工队令敌人闻风丧胆。当日本兵把八路军十八团一个连团团包围在柳泉村时,赵耕郊先组织十二人的敢死队,身着日本督导队服装,佯装进攻八路军,冲进去与被包围的连队会合,然后领着连队朝西北方向突围,赵耕郊领着武工队接应,里应外合杀开一条血路,胜利突围。当八路军大部队进攻铁门时,赵耕郊领着武工队深夜奔袭攻破洪阳山据点,消灭了日本兵,缴获大批迫击炮、机关枪等武器弹药。

  日本投降后,经国共谈判,中共一方让出豫西根据地,八路军和机关干部撤至黄河以北太岳根据地。赵耕郊留下来,被军分区任命为豫西情报站站长,名义上是国民党煤矿的护矿队长,煤矿是张伯英将军开办的,利用他的威望,赵耕郊骑着高头大马,护矿队员抗着机关枪、盒子炮紧随,出入国民党军营,与几个有势力的军官称兄道弟,打得热火,借此搜集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

  1946年夏,省委交通员找到赵耕郊,说李先念司令领着500多名中原军区部队被国民党四十军在后面紧紧追赶,如果这里再要有国民党部队堵截,什么都完了,要赵耕郊保护李先念部队渡黄河北上。赵耕郊立即派出五个人探路,他找国民党地方部队头目贾万超,此人很讲义气,送过赵耕郊的武工队许多子弹。赵耕郊就跟他约定,等李先念部队过来后,护矿队前边开道,贾领着队伍跟在后面,名义是追赶,实际是护送过黄河。贾答应了,还办的很好。李先念渡河时握着赵耕郊手,夸赞说你们这次立大功了,沿黄河这条交通线对我们太重要了,一定要保护好。赵耕郊多次安全护送党政军领导人北上南下,西去东来,从没出过错。

  1948年,党组织派赵耕郊领着手下一百多名武装打入国民党高贯三部队,争取高率部起义。高贯三原是杨虎城将军部下一位英勇善战的营长,西安事变后解甲归乡,拉起地方武装,成了抗日司令,每个月还为八路军提供七千块大洋和上万斤军粮,后来被国民党军队收编。赵耕郊在高贯三部队担任副司令,很受高器重。他动员说通了高贯三,定下了举行起义的日期。然而就在起义前夜,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发来封官许愿的信和调令,使高贯三改变了主意,率部向国民党占领的洛阳靠拢。赵耕郊将情况报告军分区,使高进入解放军包围圈被消灭,自己率部回归。他有双重身份的组织关系,武工队既属宜阳县委领导,也是八路军十八团所属的独立连;豫西交通站站长是军分区任命的;宜阳、渑池、新安三县交界区党组织负责人身份,则是河南省委书记刘子久任命的。率队回到宜阳县后,被编为宜阳县大队第五连,他担任宜阳县委委员、副大队长兼五连连长。

  (四)英雄落难 九死一生

  谁也不会料到,一个令日本田中司令敬仰,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却在革命胜利之后被自己队伍里的人害得险些丧生。

  有个叫李石(化名)的,是赵耕郊任组织部长时期的区委书记,他被捕关进西安集中营后,一直装傻,未暴露身份,在“脱党声明书”上签名后就释放回家。按中央组织部规定,若签了真实姓名是不能恢复党籍的,他向党组织隐瞒了签名的事,说是越狱逃跑的,恢复了党籍,成了县委主要领导之一。还有个叫张山(化名)的,是赵耕郊发展的党员,也是被关进西安集中营在“脱党声明书”上签名释放的。他们这段历史只有赵耕郊掌握的最清楚,当组织部门审干时,他们找到赵耕郊,让赵证明他们是越狱逃跑的,不是自首的。赵耕郊批评说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欺骗组织。这两人还是对组织玩弄骗术,张山证明说在自首书上签名的是另外一个叫李石的人,不是这个李石。李石蒙混过关担任要职后,恢复了张山的党籍。他们心里明白,要想隐瞒骗局,只有除掉赵耕郊。

  还有个叫王武(化名)的,当年与赵耕郊同在宜阳县党组织工作,后调任洛阳地区农会副主席。审干时他向地委汇报说,1938年他是省委特派书记,监督宜阳县委工作,并让赵耕郊为他证明。赵耕郊从来不知他是省委特派书记,当然不能作证。后来组织部门查出确无此事,对王武进行严肃批评,王没有升官晋级反挨批评,对赵怀恨之极,扬言:“整不死赵耕郊,我不回宜阳县。”

  接着就发生了杀害赵耕郊的事件。1949年夏,县大队在柳泉整顿,大队长张朝卿突然带领武装人员乘夜色冲进赵耕郊住处,二话不说,架起他就拖往荒野,端起枪就要执行处决。赵耕郊的通讯员小刘迅急跑到附近的军分区报信,军分区当即派保卫科抄捷径赶到现场,在枪口下救出赵耕郊。查其原由,是大队长从赵耕郊部下姓苗的战士身上搜查出一包中药(此人有腿伤,涂伤口用),对其刑讯逼供,捏造出“赵耕郊企图害死全县干部,进行暴动”的罪名,立即将赵耕郊逮捕,当夜在柳泉北地假设现场,欲将他打死后再上报说他“黑夜逃跑被击毙”。

  弄清真相后,军分区对大队长张朝卿给予撤职记大过处分。司令员韩钧觉得地方派系复杂,调赵耕郊到军分区政治部工作,后调至中南军政大学河南分校任教官。刚过了一年平静的生活,肃反运动中赵耕郊被公安局押回宜阳县,王武是地区农会副主席,李石是县农会副主席(那时一切权力归农会,他们手中权力很大)。他们和张山出面作证,一口咬定赵耕郊叛变,使地下党组织二十三名同志被捕;还让刘岭村农会作证,说赵耕郊亲手打死过三个解放军民夫。

  赵耕郊据理反驳说,我当年是县委组织部长,地委委员,省委交通站长,掌握的机密太多了,如果我叛变,省委、地委、县委都要受到破坏,被捕的何至上百人,而你李石是我手下的区委书记,身份都没有暴露,光凭你们“据分析”咋就能证明我叛变了呢?再说我根本没有打死过解放军民夫。
 
  对方大权在握,不容辩解,把赵耕郊押在死牢里,带着脚镣,反背双手,铐着手铐,饭从窗洞递进,他只能低着头伸出舌头从碗里舔。最可怕的酷刑是三步之外头顶着墙壁“反省”,顶的头疼脑裂,眼冒金星,如孙悟空被念金箍咒一般,昏死过去,架起再顶。在死牢里整整六个月不见天日,往外押解时,铁镣长进脚脖肌肉内,医生用刀把肉割开,才把脚镣取下来。宜阳县法院判处他死刑,洛阳中院批示“立即执行”。报到省高级法院,院长是原豫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领导过赵耕郊,知其功劳卓著,终审批的是“缓期二年执行”。

  省监狱设在密县高高的朝化寨上,后院纸浆车间,重犯们足踏砸纸浆的木夯,重刑囚犯干着重体力活,连空气也随着沉重的木夯声凝重起来。赵耕郊一到场,吆喝起嘹亮的号子,带动起大家的情绪,车间顿时活跃起来。学习时,管教人员念报纸结结巴巴,错字连篇。赵耕郊及时提出纠正,并讲明《矛盾论》、《实践论》的原理,连管教人员也听得入迷。监狱长见赵耕郊思想境界,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相当高,就让他担任犯人的学习教育组长,还让他给管教干部上课。赵耕郊除了在监狱吃饭睡觉外,能自由出入,在管理处协助工作。

  一年后,搞肃反复查,宜阳县再一次宣判赵耕郊为死刑,并张贴出布告,决定了公审枪毙日期。公安局长带人来到省监狱,递上县法院的判决书。监狱长把赵耕郊通知到办公室,告诉了县里要押他回去枪毙的事,然后给他一笔款,让他到城里采购一批物资,并派狱警暗中盯视。赵耕郊购物后准时回狱,将余款如数交还。监狱长问:“你为什么不逃跑?”他回答:“我没犯罪,为啥要跑。”又问:“你难道不怕死?”回答:“为革命出生入死,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监狱长点点头,心中有数。公安局长来提犯人,他坚决不放。双方激烈争吵,官司打到省高院,省高院批示:“鉴于赵耕郊在监狱表现特别好,立有大功,枪毙他对改造其他犯人不利。”赵耕郊又一次死里逃生。

  (五)男儿有泪 回归家庭

  当法院张贴出布告,通知了要枪毙赵耕郊的日期,妻子张玉珍及家人哭哭啼啼为他准备了葬衣、棺材,连墓地都挖好了。村里几个光棍穷汉,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般,看见女人就眼馋。赵耕郊的妻子是大家闺秀,正值青春年华,为了占有她做老婆,他们争破脸皮,后来通过抓阄,让治保主任“中标”。赵耕郊没有被押回枪毙,他仍时时上门威胁纠缠,玉珍执意不从,就把她和儿女们赶到一所露着天的破屋里,让她们在风雨中无法生活,迫使她嫁人。夜间,天降倾盆大雨,玉珍把衣服披在儿女身上,搂着他们硬在风雨中受罪,也不屈从。

  日子过不下去了,张玉珍步行数百里,到监狱探望男人。她强颜安慰丈夫说,你安心守吧吧,我一定把儿女拉扯大。离开监狱,她一路哭泣,想着丈夫被判死缓,无出头之日,治保主任要霸占自己,还有什么活头,便一头朝深沟跳下去,却被半崖上一棵树架住了,她觉得还不该死,回来后和儿女艰难度日。

  儿子赵龙江长大成人了,他能写会画,在学校赢得了同班女生张振范的爱慕。上完小学,因父亲历史问题,他就失学回家了。张振范考上了郑州师院,五十年代的女师范生,宜阳县就她一个。她瞒着学校,利用假期回来和赵龙江结了婚。女大学生下嫁给一个出身地主家庭、父亲还是劳改犯的农民娃子,成为当地一大奇闻。那几个“阿Q”望着这对新婚夫妻,眼睛红的直滴血,他们以村组织名义向郑州师范学院汇报后,张振范被开除团籍学籍回家。时值饥荒时期,赵龙江娶妻生子,全家挨饿要死。保管员对他说:“你妈当年把家里几万斤粮食都供给八路军了,你从仓库先取点粮食吃着,钥匙挂在门脑上,你去弄吧,队长问了就说是借的,我给你记着帐。”谁知赵龙江进了仓库,刚称好二十六斤粮食背出来,就被治保主任带着民兵堵住门口抓个正着,诬陷他偷盗仓库,逮捕判刑五年,押送西华农场劳改。媳妇张振范被迫离婚,抱着婴儿哭着回了娘家。

  母亲张玉珍受此打击,整日以泪洗面,不吃不喝。女儿赵苏芳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跑到省监狱找父亲诉说家中苦难,说母亲不想活了。赵耕郊用笔写下:“玉珍爱妻切记:只要活着,命运就会转变!”苏芳拿着父亲信件回去,母亲已经穿戴整齐,准备上吊了。玉珍看到丈夫信上铁骨铮铮的笔迹,牙关一咬,不死了。治保主任得知此事,召开批斗大会,一边喊叫“阶级敌人妄想活着变天!”一边把十八岁的苏芳扭住胳膊,掀翻在地,踏上一只脚,恶恨恨说:"我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还把她母亲反背双手吊起来,用皮鞭抽打得鲜血淋漓,批斗会散了,还吊着不放。女儿拖着被扭骨折的胳膊,抱着母亲双腿哭喊:“娘――”玉珍咬着牙关说:“快跑,离开这地方,记住你爹的话,不论再苦再难,都要活着争口气。”女儿被逼外逃,不敢回村,后来投奔西安舅舅家,嫁了男人,还在印染厂找份工作。由于干得出色,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已经做好制服正准备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政审部门一查她的父亲是个在押犯,取消了她的先进资格。

  赵耕郊在狱中思念家人,更想念爱妻。他原本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意,觉得自己应该娶个有文化女性的做革命伴侣。洞房之夜,他没有沾新娘子的边,就出走参加了刘少奇的培训班。后来到耿沟主持县委工作,再后来被捕关押到西安集中营,整整三年没和玉珍过夫妻生活。当战友李之放、邵文杰(时任地委领导)被国民党追赶抓捕时,玉珍在紧急关头把他们藏在绣房,让一个扮作生病的丈夫,一个扮作看病的郎中,她出面巧妙应付,瞒哄过敌人。这两位战友见了赵耕郊,对他的妻子赞不绝口。他得知妻子把家管得井井有条,把骡马和粮食慷慨捐给八路军十八团,赢全团官兵赞誉,便赶回家,发誓此生钟爱发妻,此后生下了江子和叶子(儿女小名)。

  赵耕郊在监狱担任改造积极分子委员会主任,给犯人上课,协助管教干部做犯人的思想转化工作,还平息了一场犯人越狱暴动事件,立了功,刑期减至十八年。用监狱长的话说,赵耕郊干的是管教干部的工作,只是不拿工资罢了。1 G: k9 M$1969年,赵耕郊刑满,监狱长通过劳改局,特批他在国营农场就业当职工。赵耕郊不同意,要回农村同妻子儿女团聚。监狱长说:“现在正搞运动,农村生活苦,对四类分子专政的很厉害,你怎么放着工作不干,还要回去?”

  赵耕郊回答:“农村再苦,我也要和家人在一起。妻子嫁给我,战争年代为我担惊受怕,解放后该享福了,她却成了反属,从年轻媳妇熬成老太婆。我的儿女只到小学就失学了,儿子被诬陷关进监狱,女儿胳膊也让批斗扭伤致残了,这都是我给他们带来的灾啊!我抗日战争为党工作,解放战争为党工作,在国民党监狱为党工作,在共产党监狱仍在为党工作,现在好想回家跟妻子儿女在一起,我想他们啊……”

  一生从未落泪的硬汉子哭了,他哭得很伤心。

  (六)命运坎坷 冤案难平

  赵耕郊回到位于宜阳与新安交界的刘岭村,戴着“历史反革命”帽子,受到监视。他在大革命时期发展的党员,凡留在宜阳县境的,不是被戴上叛徒帽子,就是不被承认党员资格革命经历,“削籍为民”;凡是走出宜阳县的,大都成了全国各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有的级别还相当高。“文革”期间,这些领导干部都被揪出来批斗审查,专案人员从全国各地来到刘岭村,从赵耕郊口中调查这些人的政治历史,由于人员太多,县里在村上特设接待站。赵耕郊实事求是地证明这些干部都是党的优秀儿女,并非是什么“叛徒、特务、走资派”。

  那个屡次诬陷赵耕郊的李石也在“文革”中被打成“叛徒”,受到批斗,造反派让赵耕郊出面作证。赵耕郊对造反派说:“他在'脱党声明书'上签名不假,但一没有暴露身份,二没有出卖同志,三长期为党工作,不能因为被捕过,就定为叛党性质。”李石听了这番“证言”,怔住了,垂下头不敢望赵耕郊。后来日夜难眠,痴呆呆坐着,内心愧疚,不久死去。

  农村的环境还不如监狱,在共产党的监狱里,除了不拿工资,赵耕郊受到从管理员到监狱长的尊重;就是在国民党的西安集中营,他利用早年在农业大学学到的知识,把一片拉圾废墟整理成一片有假山的花圃,还深受监狱长的赏识。可在,他为生产队管理果树收入颇丰,每家农户可分红千元。那几个“阿Q”农村干部花着钱还批斗他搞资本主义。他闲下来就向党组织写申诉书,诉说自己的冤案,材料寄出去,却没有回音。“爹,别写了,没那事儿,政府还能判你刑?”连儿子和媳妇都认定他是叛徒,何况别人。只有妻子知道丈夫的冤枉,对女儿说:“你爹不是那种人。”

  八十年代前期,苏芳陪着父亲上访,奔波几年,她卖掉房子,钱花光了,女婿为此和她离了婚,还是没结果。疲惫不堪的父女俩,夜晚就靠在天安门广场的台阶上休息。天无绝人之路,曾任过周总理秘书的杨瑞林在街上遇见赵耕郊父女俩,听他们诉说冤枉后,意识到这是一桩大冤案,马上将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安排食宿,然后将申诉材料转到最高法院、公安部领导黄火青、赵苍壁手中;还找到当年的地下党河南省委书记(后任国家建设部长)的刘子久与赵耕郊会面,帮助他申诉;还把材料摘编递送到胡耀邦案头上,引起总书记的重视。胡耀邦、黄火青、赵苍璧和刘子久都作了批示,让下面把此案彻底查清。

  在洛阳地委书记宋振川主持下,组成专案组,县委书记杨庆三亲自过问赵耕郊一案。专案组长赵友三(检察官)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找到一个个有关当事人进行调查取证,查明了二十三个同志的被捕,有的是因阅读进步书刊,有的是暴露身份,有的是被别的叛徒出卖,均与赵耕郊毫无关系。他们反映赵耕郊被捕后组织越狱,鼓励同志们不怕死,与敌人斗争等,很有气节。
  
  李石当年陷害赵耕郊作的证言是:“赵耕郊在监狱出卖同志立功受奖……”这次调查,和赵耕郊同时被捕的杨玉本证明:“集中营还给赵功爵(赵耕郊被捕时化名)弄了个假象,敌人知道他与地方党有联系,他硬不交待,敌人用手段治了他一下,记不清是标语牌上还是在墙上贴着,说赵功爵立功,揭发有人,受奖二十元钱。当时我听了很气愤,以后听到一个班长说,那是假的,指他的名引诱别人。当时我也问过赵功爵:'你咋弄这哩?'他说:'就没那会事。'”原西安集中营军事管教人员张金堂证明:“(赵耕郊)立功受奖的事,是(监狱)政治部欺骗人的手腕,名义上在黑板上一公布,就算立功啦。这是政治部玩的花招,也不一定真立功。”同时还查明,三个解放军的民夫在趁战乱抢劫赵家时,被别人打死了,与赵耕郊没有关系,有人硬往赵耕郊身上栽脏陷害。

  专案组调查期间,王武和张山日子很不好过,赵耕郊受过刘少奇培训,救过李先念,如今此案通了天,总书记胡耀邦做了批示,一查清,他们害人的面目就暴露了。张山见风使舵,对专案组说:“赵(耕郊)受奖是听别人说的,不知道组织被破坏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也不怀疑赵耕郊了。”专案组还没找王武调查,王就在惶恐中突发急病而死。

  就在案情大白要做结论时,发生了变故,地委书记宋振川和县委书记杨庆三调走了,陷害赵耕郊的那股势力乘机活动起来,散布“赵耕郊就是叛徒”的流言。接任的县委书记受到影响,对此案表态:“赵的问题复杂,又涉及红军(待遇)问题,县无法解决彻底,按投诚人员对待吧。”意思是敌伪人员投诚前的所作所为,杀人也罢,叛变也罢,政府都"既往不咎"了。赵耕郊坚决不同意:“我原本就是党组织的人,你怎么把我的革命历史一笔抹掉,成了敌伪投诚人员了呢?”

  赵耕郊再次上访申诉时,就不顺利了。那些重视他案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离职、逝世了。尽管从中央组织部到省、市委信访部门,对赵耕郊的事都很重视同情,有的接待同志为他的遭遇动容落泪,一再批示让宜阳县解决,宜阳县审干组长王根喜(王武侄子)却对赵耕郊说:“专案组不是我成立的,他们的调查我不管。组织部的档案里有1951年李石、王武两位老领导的证言,他们说你是叛徒,你就是叛徒!”他向上报的结论是:“赵耕郊确系叛徒,不能恢复党籍。”还有个搞组织工作的人态度恶劣地喝斥赵耕郊:“蒋介石把你的党籍逮捕掉啦,找我们干啥?你到台湾找蒋介石要去!”

  赵耕郊含泪回家,他要设法到台湾去,找到当年关押他的国民党监狱长,证明他赵耕郊究竟是不是共产党的叛徒。广东省原副省长韩林是赵耕郊的战友,他对老战友的遭遇很不平,帮他打听到原西安集中营的正副监狱长,如今一个在香港,一个在新加坡,就给他办理了出境证。赵耕郊先后到了香港和新加坡,费尽周折探听那两人住址,找到门上,都在前不久逝世了。

  赵耕郊仰天长叹:“看来我冤沉海底,难见天日了。”

  (七)人心向背 天理公道

  采访了赵耕郊老人,王秉亭为其遭遇落泪,一个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功臣,本应该担任更高的职务,为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对,却被陷害致此,五十年申诉得不到正确处理。那些陷害他的人已经死光了,老人家也没多少日子可熬了,全靠一口气支撑,要为自己讨个清白。

  “我是个老共产党员,忠诚自己的政党。抗日战争为党工作,解放战争为党工作。在国民党监狱为党工作,在共产党监狱仍在为党工作。至今平反我的冤案,不恢复我的党籍,真让人太伤心了,我死不瞑目……”

  老人嘴唇颤抖着,眸子里闪烁着泪光。
 
  王秉亭心灵被震撼了。作为一名党员新闻工王秉亭,享受着党赋予的名誉地位,岂能放弃良知,忍看老人如此含冤负屈?就在此刻,王秉亭横下一条心,只要老人还有一口气,就要为老人奔走呐喊,申冤鸣屈。若是老人不在世了,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仍要为老人奔走呐喊,申冤鸣屈。

  王秉亭为赵耕郊冤案四处奔波,深入调查。

  在少林寺附近的登封县城,从省劳改局离休的老干部钟奎接待了王秉亭。他高度评价赵耕郊“在监狱期间为党所工作的成绩,不亚于一个监狱长。”他拿出自己十八本工作日记,赵耕郊在监狱期间的表现和成绩在上面记载得历历在目。他拿出赵耕郊第二次被判死刑临赴刑场那天夜里写给妻子儿女的遗嘱,让王秉亭看得鼻子发酸,热泪盈眶。王秉亭握着这位老监狱长的手,崇敬、感激的心情难以表达。感谢他不仅拯救了赵耕郊,还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当王秉亭带着省电视台拍摄组再去采访取证时,钟监狱长已经告别人世了。

  居住在陕县深山区的王树群接待了王秉亭。这位大名鼎鼎的王麻子讲起在超化寨监狱赵耕郊平息匪首越狱暴动立大功的事,活灵活现。

  为全面了解赵耕郊的冤案,王秉亭采访了一百多位与赵耕郊交往过的各种人物,从众多人的口中,不仅印证了赵耕郊冤案的真相,还了解了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看到许多证人采访过不久就离开了人世,王秉亭心情沉重,感到迫切,要在老人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冤案得伸,党籍恢复,回归到自己的队伍。

  他找省委办公厅、组织部、信访处、检察院、法院等十多个有关部门,反映赵耕郊的冤案,并直截了当对他们说:“不能例行公事、一纸批文朝下转,一转下去又石沉大海啦。得想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一杆子插到底,有效解决老人冤案。”

  接待的人听了王秉亭陈述,都为赵耕郊的遭遇深表同情,可一提到解决办法,都挠着头说:“除了往下批转,确实没有别的办法。”

  “那不行,老人历时五十多年,申诉一百七十一次,上访四百四十七次,至今还在蒙受冤屈,不能再让他陷入这周而复始的怪圈里啦!”

  王秉亭一面大声疾呼,一面却在“怪圈”里周而复始地奔波。

  一天正要出门,一位绿衣信使迎门而进,把一封公函交到王秉亭手里。

  大信封的地址标明,这是一封来自党中央江泽民总书记办公室的公函。

  王秉亭心情一阵怦动,想不到总书记办公室会这么快给自己复函。

  春节前他到农村游览,碰到一桩怪事。一百多个公安干警荷枪实弹,同一千多个手持农具的农民对峙。双方相距二百米远,公安一方押着两个农民,农民一方押着两个乡干部,只听一声号令,双方像交换战俘那样同时放人……

  王秉亭一调查,原来乡政府摊派苛捐杂税,抓走了两个交不起款的农民,因而激起民愤,村民们扣押了两个乡干部。县政府调动公安干警镇压,上千农民手持农具对抗,眼看就要发生流血事件,上级命令停止动手,就地放人,才算平息事态。

  王秉亭将所见所闻反映给江总书记,致函说:“……为什么苏联共产党一解散,别说苏联人民对其毫无情感,连一千多万共产党员也无动于衷,可见党群关系已经恶化,获得利益的官僚阶层已经被人民所唾弃。如果中国这方面的问题不及时纠正,干部损害群众利益,势必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总书记办公室回复公函回答:“王秉亭同志:你写给江泽民同志的信已收悉。信中关于党群关系的问题受到总书记重视,已摘要抄送中央各领导同志参阅。信中提到河南有些群众的实际问题,我们已函转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阅处。特此函告。并欢迎你继续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王秉亭读罢信,脑子一闪,既然总书记如此重视党群关系,关注群众利益,何不将赵耕郊的冤案材料转交给他,如果得到重视,老人昭雪有望。他当即伏案疾书:

  江泽民同志:

  现将河南省宜阳县赵耕郊老人的申诉书转呈给您,看后内情尽知。一个三八年加入地下党组织,经刘少奇培训后担任县委组织部长等要职的老党员,一个为革命屡建奇功的老人,没有被敌人打垮,却遭受自己阵营内的人陷害。……一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在十三年战争时期发挥了那么大的能量,却在五十年和平建设时期被折磨消耗殆尽。他的冤案曾受到胡耀邦等领导都批示过,专案组已经将案情查明,下面却有人歪曲,不给恢复党籍,叛徒罪名依旧,天理人心难容。如今胡耀邦等领导都不在世了,而老人还艰难屈辱地活着。有人扬言:“你把这事反映到江泽民跟前,他也得要经过我这一关,才能得到解决。”故而请你关注一下老人的命运,争取尽快将老人的冤情作妥善处理为好!

  致以

  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敬意!
                                王秉亭
                               

  给总书记的信发出不到两个月,7月18日即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暨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局长周占顺的复函,说明总书记办公室对此事很重视,已经转交由他专门处理。函述:“……在此,对你退休后仍高度关注党和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的热情深表钦佩。”

  王秉亭长出一口气,但愿能够奏效,使老人冤情昭雪。
  
  赵耕郊的申诉材料由北京层层转到宜阳县法院,法院马上组成专案组,紧锣密鼓进行调查。这时期的执法环境已和前两次的判决大不同了。1952年判决赵耕郊死刑时,宜阳县法院是从公安局临时抽调四人组成的,办公还在公安局大院,是依据公安局审讯口供判决的。1986年判决赵耕郊“敌伪投诚人员,罪过既往不咎”,是根据县委书记定的调子下判决书的。现在进入法制逐步健全时期,法院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有了独立的司法权。

  专案组的调查工作进展顺利,虽然陷害赵耕郊的人都死了,可保护赵耕郊的人大都健在,马逢龙等人做了“赵耕郊系遭人陷害,实际并没有叛变政党、出卖组织”的证言,王云生、亢书贤证明了赵耕郊由党组织指派打入敌人内部的经过。

  2003年3月6日,河南省宜阳县人民法院关于赵耕郊申诉一案作出公正的判决:宣告赵耕郊无罪。

  王秉亭得知法院给予赵耕郊公正的判决,心中感到欣慰。

  一波三折 难见天日

  然而,对赵耕郊的公正判决书却迟迟不下发本人。

  法律不宣判,赵耕郊还是“叛徒”,一切都无从谈起。

  王秉亭和电视记者安普选特意走访了洛阳中级法院政审庭,从庭长案头堆积如山的卷宗材料里翻出宜阳县法院对赵耕郊的“宣告无罪”判决书。从2003年3月6日判决起,到2005年8月份,搁置了两年半。庭长说,判决之后,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很快通过批准了判决书,已经产生法律效果,只要往省高院政审庭报一份备件,再给当事人下达宣判书,就算完事。此时洛阳法院院长因贪污受贿刚被抓起不久,新院长刚刚到任。安普选问:“是不是你们院长被抓,刚到任的院长顾不上办理这个案件?”庭长说:“这个案子职能部门按正常程序就办理了,用不着院长亲自过问。”当问及为何两年半了,还迟迟不向上报备份件,不向下发宣判书。庭长回答:“现刑案件还忙得处理不完,哪顾得上历史积案。”

  除了催促庭长快些办理,实在没有其它办法。

  王秉亭百思不得其解,问电视记者安普选:“这么大的案件,经审判委员会通过产生法律效果后,上报下达,顶多一个星期就办完了,竟然搁置两年多。咱们问起,他就这么轻飘飘一句话应付呀?”

  被同行称为“安大侠” 的电视记者接触社会问题多了,对王秉亭道破真相:“案子放在那儿,谁送礼,给谁办,礼轻了还不行,得要满足胃口才行。法院的黑道,你还不知道。我曾带着电视拍摄组采访过一个案子,有弟兄俩合办一个砖厂,赢利几百万元,因为双方利润分配发生争执,官司打到法院。法庭今天倾向老兄,明天倾向老弟,谁上钱多倾向谁。结果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官司打了十几年,挣的钱全填到他们张着血盆大口的无底洞了,哥哥气死了,弟弟气疯了,砖厂早垮了。”

  他司空见惯,说得满不在乎,王秉亭却听得心惊肉跳:“好家伙!这不是在吃人肉,喝人血吗?就说洛阳中院吧,院长被抓了,下边人还敢胡干啊?”

  “抓住了,算倒霉;抓不住,照样黑。吃人肉不吐骨,喝人血不呕吐,这种拿着国家薪金的贪官早已丧尽天良,成了披着人皮的豺狼了!”

  气愤归气愤,还得无奈地对赵耕郊父子说:“你们还得多往法院跑,催促他们下达判决书。”

  法院不宣判,啥都不能办,本地报刊谁也不敢发表王秉亭和他人联合写的纪实文章《抗日英雄赵耕郊的冤案》。

  《南方人物周刊》总编得知此事,看了纪实文章,说:“从胡耀邦批示成立专案组,到电视台全方位拍摄纪录,抗日英雄赵耕郊的冤案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不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还抱着信仰想恢复党籍,求个公正吗?洛阳法院不宣判,难道地球就不转啦,难道中国就没有说理地方啦?没人敢发,我们发!”

  《抗日英雄赵耕郊的坎坷人生》以重头稿配图在《南方人物周刊》发表后,《大河报》、《河南商报》、《文摘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转载,产生强烈反响。

  2005年8月中旬,在一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座谈会》上,赵耕郊被请到会场。王秉亭介绍身边这位抗日英雄遭受的苦难,禁不住流下眼泪。与会人士听了赵耕郊回忆抗日时期“背死猪”和与日军红部司令田中谈判的事迹,看了电视纪录片,向这位老人报以热烈的掌声。

  赵耕郊来到洛阳中级法院询问案情宣判的事,政审庭长让座倒茶,热情接待,说你是抗日老英雄,值得尊敬,宣告无罪的判决书审判委员会早就通过了,等送到省高院政审庭备案,就下达给你。你年纪大了,不用再跑了,让你的孙子来就行了。

  赵耕郊的孙子在宜阳县投资数亿元建起了一个民营企业,竣工投产时,市县党政领导到场庆贺,报纸电台发表新闻,非常隆重。庭长由赵耕郊的案情结识了这位年轻的企业家,自己每有婚典寿庆之类的事,必向对方发出邀请。企业家便出动数辆轿车助兴,在礼桌上的礼金也令人瞠目结舌。双方在宴席上举杯敬酒,关系相处得非常好。可一提到家中老爷子的案情,庭长总推说忙得抽不开身。不就是往省高院政审庭送报嘛,在一次宴请过后,年轻的企业家亲自开车让庭长把判决书备份件送到省高院政审庭,来回不到三个小时。

  过不久,市中院政审庭长陪同省高院政审庭长来到县城赵家看望老爷子赵耕郊,连连说你受委屈了,一定尽快把宣告无罪的判决书下达给你。赵家热情招待省、市法院两级庭长,临走还送上整箱的仰韶老酒头和当地土特产。

  就在举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拍摄赵耕郊的纪录片《叛徒》第一集也在省卫视播放了。赵家老少几辈围着老爷子赵耕郊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当看到赵耕郊单刀赴铁门镇与日本红部司令田中谈判,大获全胜,凯旋归来,数千民众在河边举着火把欢呼迎接时,也禁不住朝老爷子欢呼起来。

  赵耕郊此时满面红光,神采奕奕。

  就在此时,法院的判决书送来了。内容是:省高院政审庭驳回了宜阳县法院关于“宣告赵耕郊无罪”的判决书,“维持原判。”就是说,维持原来“赵耕郊是叛徒”的判决。

  赵家儿子一看,面色刷地变得煞白。他看着全家欢呼的情景,看着老爷子兴奋的神情,不敢告诉他们,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己书房,再看看判决书,目光呆滞,六神无主。

  只有他知道船弯在哪儿。当时他热情地送省、市法院两位政审庭长上车时,中院的庭长把他拉到一边,伸出指头附耳悄声说,还得这个数,问题才能解决。

  “这个数”可不是个小数目呀,送不送呢?赵家儿子没主意了。通过朋友在电话上跟王秉亭商讨。王秉亭明确表态,这是明目张胆在索贿,执法官员在犯罪,用这种方式来换取老爷子的“清白”,一旦东窗事发,那个庭长被抓,老爷子可就“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因此,赵家没有送那个数;所以,一切都回归到零。

  电视台得知法院的判决,停止了电视片继续播放,赵耕郊又成了“叛徒”。

  县志办得知法院的判决,抽下了抗日英雄人物传,赵耕郊又成了“叛徒”

  赵耕郊得知,怒发冲冠。他重新背起行李卷,在七旬老闺女赵苏芳的挽扶下,又踏上漫漫上访路……

  (九)拯救英雄 艰难曲折

  2008年,河南省高级法院院长被撤换了,新到任的院长张立勇,是从陕西省咸阳市委书记任上调过来的。他一上任就纠正了一个冤案,搞了影响全国的“大接访”。面对上访者蜂拥如潮状况,省高院领导发话了,如果案子都让省高院处理,还设那么多基层法院干什么?该谁管的案子,必须限期审理结案;如果审理不了,那就撤换法官,让有能力的法官来办案。

  王秉亭马上给张立勇致函,反映了抗日英雄赵耕郊的冤案。

  在这种背景下,洛阳中级法院对赵耕郊说,这么大年纪,不要再上书,不要再上访了,保证年底给你彻底解决。到了年底去找,回答说,都在忙着过双节,过完春节一定解决。过罢春节去找,还是一拖再拖。直到公元2009年5月份,中院一位副院长才对多次找上门的赵龙江说,赵耕郊的事他知道,那确实是个冤案,之所以迟迟不给解决,是类似赵耕郊这样的案件,全省还有,要解决一个,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老人的案子审判委员会早审批通过了,从最初的死刑改判到今天的无罪,历经五十八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这笔赔偿数目太大了。他要赵龙江写出“不要赔偿,不再上访”的保证书,才下达判决书。
 
  赵龙江心里真不是滋味。那些贪赃枉法被抓起来的院长,动辙贪污受贿数目都是几百几千万元,而错判改正冤案,受害者应该得到国家赔偿,你一分不给呀?想到老人家已经病倒在床,不久人世,法院再像从前那样出尔反尔,一拖再拖,让老人看不到自己的清白,可就太遗憾啦。于是,他就写下“……除了恢复党籍和政治待遇,不要赔偿,不再上访”的保证书。

  这位副院长看着保证书,目光盯在“政治待遇”四个字上。政治待遇意味着什么?老人是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属于红军时期的老干部,现在老红军每月待遇七千多元,如果恢复“政治待遇”,近六十年的冤案就是四百多万元啊!他用笔把“政治待遇”抹去,让赵龙江重新写就,签名捺印,这才让宜阳县人民法院下达判决书。

  公元2009年6月9日,得知赵耕郊老人终于接到法院“宣告无罪”的审判书,退休的王秉亭和在职的一位党报记者赶到宜阳,准备采访宜阳法院和赵耕郊老人,进行新闻报道。一位连芝麻官都属不上的地方干部陪同记者,告诉说,法院不接受采访,并说赵耕郊一案低调处理,不要宣传,不要报道,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他对赵耕郊儿子赵龙江说:“你已经写了保证书了,就要信守承诺。有个案子你该知道吧?一个女企业家和另一家企业发生经济纠纷,另一家企业告上法庭,法院不经检察院审批,直接就把女企业家逮捕判刑了。女企业家是政协委员,市政协出面跟法院交涉,检察院向法院抗诉,闹腾了好几年,直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表态,法院才认输。那个女企业家坐了几年牢,企业也因此瘫痪损失几百万元,法院只给她下个文,说‘错抓误判,赔礼道歉’,这事算完。可见,法院是得罪不起的。”

  赵龙江听了此话,联想到自己儿子就是企业家,政协委员,心惊肉跳,连连答应,信守承诺。

  赵耕郊躺在病床上,已经不能活动了,见了记者,挣扎着要起身,王秉亭连忙扶起他,把法院审判书拿到面前,告诉他“跳进黄河能洗清”了。

  老人目光注视着“宣告无罪”四个字,表情复杂,久久不语。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浴血奋战了十三年,在监狱坐了十八年,为讨清白奔波上访了三十八年,最终就落个“宣告无罪”四个字。

  那个连芝麻官都属不上的地方干部见老人嘴唇嚅动,想对党报记者说什么,便凑上去插话说:“老人家,还记得当年跟你一块抓进监狱的张大伦吧,那可是党中央中南局打进国民党国防部担任河南情报大队长的地下工作者,当时你们关押在一块,他被拉出去枪毙了,你却活到现在。还记得当年和你同时期逮捕的上海市公安局长潘汉年吧,那可是立过大功的地下工作者,他在监狱被折磨死了,你却出了监狱活到现在。刘少奇、彭德怀更不用说,国家主席、开国元帅,都在文革中受迫害死了,你却活到现在……”

  他下面的话没有再说,其潜台词是:“你应该感到知足,你应该感到幸运,你应该感到幸福。虽然不赔偿,还要感谢党……”

  病床前照顾赵耕郊的,是七十多岁的老闺女赵苏芳,先后扶持老爹上访四十多年,把西安家中二层小楼房卖了,丈夫为此跟她离了婚,几个无业孩子跟着她生活,租居城郊一间农房,家徒四壁,穷困潦倒。

  王秉亭看倒这种情况,心情沉重。他把情况告诉了河南省人民代表、执法监督员毛兆祥,希望毛能在人代会上仗义执言拯救抗日英雄。

  毛兆祥为赵耕郊悲壮而凄惨的命运所感动,所震撼。2010年元月份召开的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上,毛兆祥在小组会上就赵耕郊的冤案感慨发言:“一个河南省早期党的领导者,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立下汗马功劳的共产党员,本应在新中国过上幸福生活,却被陷害入狱,判处死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改革开放时期,已经查明冤案,本应平反昭雪,却被某些人隐瞒事实真相,继续加害老人。在2003年法院已经查明冤案,判决宣告无罪后,又出尔反尔,直拖到2009年6月才下达判决书。老人一生的精力就这么拖垮了。我要说的是,赵耕郊无罪,谁有罪?那些陷害赵耕郊入狱的人有罪,这些人犯了诬陷罪!那些执法违法的法官有罪,这些人犯了渎职罪!还有地方党组织某些负责人,法院宣告赵耕郊无罪,就证明他是共产党早期领导者,却对他恢复党籍的要求长达八个多月不予答复,这难道是对党负责吗?现在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连困难职工农民都要经济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是国家大法,赔偿金由国家财政支付,某些法官不体谅赵耕郊精神上、经济上所受的损失,不体谅他的闺女贫困得难以生存,却执法违法,拒绝赔偿,连起码的人性良知都丧失殆尽,还有什么资格担任国家司法公务员?为此,我以人民代表和执法监督员身份提出:一、尽快恢复赵耕郊的党籍;二、查处司法渎职人员;三、依法对赵耕郊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议案递上后,宜阳县盐镇乡党委就下达了《关于恢复赵耕郊同志党籍的通知》。长达八个多月办不了的事,不到八天就解决了。

  然而,河南省高级法院给予的答复是:“赵耕郊本人只要求恢复名誉,不要求经济赔偿。”

  2017年3月11日,王秉亭生命弥留之际,回顾一生,也有不如意处,那就是在职时直接领导他的处长时时刻刻压制他。王秉亭经常越过处长将类似陈定学那样的冤案上报到总编、省委领导那里,甚至编发到中央内参上,使这些冤案得以平反。这位处长为此大动肝火,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在年终党员评格表上对王秉亭批语:“此人组织观念不强。”中央领导,省委领导对王秉亭的肯定赞扬,下面群众对王秉亭的口碑传播,《人民日报》总编范敬宜握着王秉亭手说:“党报编辑就应该像你这样,敢为人民鼓与呼。”还邀请王秉亭到《人民日报》社发表谈话介绍经验,编辑记者列队欢迎。如此厚遇,令这位处长妒火中烧。他找不到王秉亭什么毛病,就以“无指标”为由,硬卡住不评王的高级编审职称。尽管王秉亭有大专学历,资历最深,论文最多,出版的专著还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最终只能以中级编辑职称退休。善恶到头终有报,这位“组织观念很强”的处长,却因贪污受贿、道德败坏等种种问题,被党组织撤销职务,开除了党籍。身败名裂之时,心肌梗塞病倒,临终无人看望,冷冷落落,凄凄惨惨。唯有王秉亭前来看望,对他说:“你这病陈定学能治的,我通知他来……”他忙制止,愧疚地说:“我现在才体会到诗人臧克家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仍然活着。’我早就死了,你永远活着;就是将来死了,你也活在帮助救助过那些人的心里。”

  经王秉亭帮助摆脱苦难、成就事业的,究竟有多少人,难以统计清楚。笔者读了数千封群众写给王秉亭的信,采访了数以百计的当事人,类似陈定学、李福琴、江晓晓这样的人多不胜数:

  ——刘子信是新安县仓头乡的老干部,他办事公正,敢于碰硬,凡遇欺压群众的事,不论什么人,他不但要管,还在报纸上揭露,人称“刘青天”。有个寡妇向“刘青天”哭诉,说邻居仗着儿子是法院副院长,硬扩张地基,将她母子毒打后赶出家门,扒掉房子,盖成他家豪宅,至今她母子流落无家,告状无门。刘子信调查属实,将此事写成通讯刊登在《洛阳日报》上,引起强烈反响,给那建豪宅之家造成压力。法院一干警在副院长支使下,把刘子信押到野外,残酷毒打,致使胳膊肋骨多处折断,躺在医院。群众写信反映到省报社,王秉亭奉命现场调查属实。他找到县领导,拿出调查材料,上面有三千六百群众按指印作证。一纸长卷,三千六百个血红的指印,犹如浩浩荡荡怒火冲天的游行队伍,好不壮观。王秉亭大义凛然说,如果县委不处理,他就找市委、找省委,直至到中央找到江泽民总书记跟前。县委马上处理,副院长停职检查,打人凶手绳之以法,受害母子重返家园,“刘青天”受到表彰。

  ——蔡诗华,一个十六岁入伍的小兵娃,随部队在一处交通事故现场清理路障时,他发现这段公路坡徒弯急,是事故常发地,就写信给报社,建议交通部门弯道改直,降低坡度,杜绝事故。想不到信在省报刊登了,交通部门采纳了建议,他还接到王秉亭的来信,鼓励他多写稿件,还寄材料传授通讯文章写作知识。二人由此书信频繁往来,成了忘年交。王秉亭得知蔡诗华家境贫穷,还有三个弟妹上不起学,就资助让他们上学,还让地方民政照顾这家军属。十多年来,在王秉亭关心下,蔡家四兄妹都读书成才,还出版了《蔡家四兄妹诗集》。蔡诗华则成长为军旅诗人,被树为全军学雷锋标兵,受到军委主席江泽民接见。

  ——单国英原是河南睢县一名乡卫生院的普通医生,她看到一个个癌症患者为治病倾尽家资,仍然在痛苦中死去,便萌生攻克癌魔的念头。当父亲被癌症夺去生命后,她便潜心研究中医世家的祖传秘方,从中草药提练“华虎内攻汤”,亲自尝试,记录资料,达到特殊疗效。各地癌症患者纷纷登门求医,个个康复而去,称单国英为“治癌神女”。当地卫生部门却说单国英是卖假药骗钱,采取高征税、滥罚款等手段,还把她丈夫抓起来,不交巨款不放人,迫使她走投无路,关门停业。单国英百思不得其解,用中草药熬制的“华虎内攻汤”,患者花钱并不多,多少癌症都治好了,他们怎么就不允许干呢?她向省报写信反映情况。王秉亭接信后,奉命进行调查,让医疗部门鉴定药物,证明此药确有特殊疗效,单国英证照齐全,行医是合法的。王秉亭建议单国英到郑州开办医疗诊所,能为更多患者治病,还为她疏通渠道,办理证照,保护她的合法权益。十多年后,诊所发展成颇具规模的中医肿瘤医院。“治癌神女”单国英院长成了区政协常委,省“三八红旗手”,“社会公认肿瘤名医”。…………

  即将告别人世时刻,最让王秉亭挂念的,是抗日英雄赵耕郊。他曾极力宣传赵的抗日英雄事迹,力争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能让这位抗日英雄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并致以崇高敬意。可惜赵耕郊在这之前逝世,享年93岁。

  更让王秉亭挂念的,是赵耕郊七十多岁的老闺女赵苏芳,虽然父亲被宣告无罪、恢复党籍了,可法院不依法赔偿经济损失,她的穷苦日子怎么过?

  病床前陪护的老伴李爱莲通过电话了解情况,告诉丈夫,赵耕郊的老闺女赵苏芳穷困得连儿子病重付不起医药费,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去,目前生活陷入困境。

  王秉亭心情沉重,十多年拯救抗日英雄赵耕郊,而贪赃枉法、问题最大的还是法院系统,他是实实在在领教过了。他把亲身经历的法院贪赃枉法问题写信反映给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心目中最崇敬的首席大法官,然而,连党中央总书记都每致函必回复的,可大法官却年复一年,让人望穿秋水,依旧音信杳然……

  李爱莲告诉丈夫,中纪委宣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奚晓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在收捕奚晓明的当天对奚晓明儿子奚众的家中搜查过程中,发现不能说明来源的三亿人民币的现金,结果让办案组成员瞠目结舌。你致函的那位首席大法官,网络上披露他贪污受贿数目大得令人瞠目结舌,可打造十艘航母;在中央审查时,他已经畏罪自杀了。

  王秉亭瞠目结舌,好半天喘不上气,说不出话来。

  过了好久好久,他用尽平生最后气力对老伴交代:“毛泽东创建了共和国,邓小平富裕了共和国,如今面临生死攸关的共和国,得靠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拯救强盛。赵耕郊一案未能彻底解决,是我难以瞑目的一桩未了心事,我走之后,你一是接济赵耕郊老闺女的生活困难,二是向习近平总书记反映。还是给毛主席、给总书记反映民情管用。……”

  王秉亭于2017年3月11日逝世。办完丧事后,李爱莲因悲伤过度躺倒了缓过来后遵照丈夫遗嘱,向党中央总书记反映情况。陈定学,蔡诗华,李福琴,尹程起等528名经王秉亭救助过的分布于中原大地的各界人士自发组成团队,救助困难群众,让“五、二八”编辑王秉亭精神发扬光大。

  (作者:杨军茂,男,1950年生,共产党员,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文广新局编剧(已退休)。三门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