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许舒尧:让乡村文化绽放时代光彩——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许舒尧  日期:3/4/2025 字体: [大][中][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魂”,承载着乡愁记忆,凝聚着发展动能。近年来,从非遗文创的惊艳亮相到群众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从传统村落的焕新蝶变到乡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融入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 

    一、守护文化根脉,让乡土记忆“活”起来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古村落、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基因。山东惠民县火把李村通过非遗工艺大会展示千种非遗作品,让泥娃娃、木版年画等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浙江“千万工程”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将文化遗存融入乡村规划,让古建筑与现代文明共生。这些实践启示我们,保护乡村文化需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要修缮古迹、记录村志,也要挖掘民俗、传承技艺,让乡愁可见可感。 

    二、创新转化赋能,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云南楚雄彝绣通过开发文创笔记本、商务包等现代产品,登上米兰时装周,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贵州台江县长滩村将银饰、龙舟等非遗文化与旅游结合,打造沉浸式民俗体验,带动村民增收。这印证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未来,我们需推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要素融合,如利用数字技术活化非遗、开发乡村文化IP,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态走进大众生活。 

    三、激发内生动力,让农民成为文化振兴主角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与受益者。安徽金寨县大湾村连续6年举办农民村晚,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贵州长滩村绣娘通过非遗技艺制作文创产品,人均年收入超2.8万元。这些案例表明,只有让农民唱主角,才能激活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为此,需加强文化人才培育,鼓励乡贤返乡创业,并通过“村BA”“村超”等群众性活动,激发农民的文化参与热情。 

    四、产业融合发展,让文化资源“富”起来  

    乡村文化振兴需以产业为支撑。2023年,我国乡村旅游业产值超9000亿元,文旅融合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浙江安吉以“竹文化”为核心发展竹制品产业,江西婺源以“徽文化”打造全域旅游,均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双赢。未来,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研学”“乡村+电商”等模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同时避免同质化竞争,让乡村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乡村文化振兴是篇大文章,需以保护传承为基、以创新转化为径、以农民参与为本、以产业融合为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魅力。当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必将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