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许舒尧:移风易俗,文明祭奠;让清明更“清”更“明”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许舒尧  日期:3/28/2025 字体: [大][中][小]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清明节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对生命的敬畏,也寄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祭祀方式中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陋习,逐渐暴露出环境污染、火灾隐患等问题。如何让清明祭扫既传承文化根脉,又契合现代文明?这需要全社会共同践行“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的理念,让清明回归“清洁明净”的本义。

    一、传统与现代交融:以“心”代“形”,赋予祭扫新内涵

    祭奠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而非形式的堆砌。古语云“祭如在”,强调的正是心诚则灵的朴素观念。如今,多地倡导以鲜花祭祀、植树追思、家庭追忆等低碳方式替代焚烧陋习,既保留了缅怀之情,又赋予清明以绿色内涵。例如,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推出的“水溶祭情”活动,以水溶纸折成千纸鹤放入水中溶解,既具诗意又环保1;天津市民通过“时空信箱”“网络云祭扫”等数字平台寄托哀思,让思念跨越时空6。这些创新形式证明,只要心意真挚,祭扫不必拘泥于旧俗,反而能通过现代文明载体延续传统精神。

    二、疏堵结合:政策引导需兼顾人性化与可行性

    推动移风易俗,既需刚性约束,更需柔性引导。南通市曾因“一刀切”禁止销售冥币纸钱引发争议,暴露了政策执行中忽视民俗延续性的问题5。这警示我们:移风易俗并非简单取缔,而应循序渐进。一方面,需完善法律依据,如明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界定,避免执法争议;另一方面,应加强宣传与替代服务供给,如推广“鲜花换纸钱”活动、增设绿色祭扫设施,以疏代堵,让群众在理解中接受新规37。唯有兼顾传统情感与现代治理,才能减少抵触情绪,形成社会共识。

    三、党员干部带头:以示范引领培育文明新风

    文明祭扫的推广,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多地倡议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践行低碳祭祀、节俭治丧,并主动劝阻不文明行为48。例如,廊坊市明确要求党员干部争做文明祭扫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通过志愿服务引导群众转变观念7。这种“标杆效应”不仅能带动社会风气转变,更能将文明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形成“以点带面”的良性循环。

    四、守护安全与生态:文明祭奠的底线与责任

    清明祭扫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焚烧纸钱易引发山火,塑料祭品污染土壤,攀比铺张背离孝道本源……对此,各地通过加强防火巡查、倡导错峰出行、严查违规用火等措施,织密安全防线23。同时,将祭扫与生态保护结合,如推广树葬、草坪葬等节地安葬方式,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呼应“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8。安全与生态,既是文明祭扫的底线,也是我们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结语:让文明成为清明的底色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从个人到社会,从家庭到国家,唯有将文明祭奠内化为行动自觉,外化为制度保障,才能让清明真正成为“清洁明净”的节日。让我们以心祭奠、以行践诺,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护中前行,共同绘就一幅“天清地明人更和”的时代画卷。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