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胡璐瑶: 以法治刚性破除"四乱"藩篱 为民企发展拓通途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胡璐瑶  日期:3/4/2025 字体: [大][中][小]

    在近日召开的民营经济企业家座谈会上,“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的明确要求,直指当前营商环境痛点。破除“四乱”沉疴,必须用法治思维重构执法逻辑,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破除痼疾,为民营经济发展构筑坚实法治屏障。

    一、打破“运动式执法”惯性,建立监督“全周期”防控网

   “突击检查式创收”、执法异化为"罚款经济",种种乱象源于三重错位:执法标准“自由裁量”变“自由创收”、执法程序“合规审查”变“合规表演”、执法目标“规范市场”变“完成指标”。破解之道在于构建"三张清单"——制定全国统一的《涉企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将“可以处罚”细化为“必须不罚”“应当轻罚”“必须重罚”三类刚性标准;建立执法检查年度计划公示制度,除安全生产等特殊领域外不得开展“计划外突击检查”;推广浙江省“执法监管一件事”改革,将分散在23个领域的检查事项整合为“一次上门、综合体检”。

    二、打造“智慧监管”新范式,构筑权力运行“透明墙”

    数字化改革为规范执法提供了新解法:在深圳试点的“区块链+行政执法”系统中,每一次检查从发起、执行到结果都生成不可篡改的“数据指纹”,实现全过程留痕;江苏省建立的“涉企执法监督云平台”,通过AI分析三年内数万起行政处罚案例,自动识别出17类高频违规情形,提前向执法人员发出预警。这些实践启示我们,要用科技手段给执法权力装上“定位器”,让“阳光执法”照进每个环节。建议将“双随机一公开”升级为“三随机一追溯”(随机抽检对象、随机选派人员、随机匹配专家,全过程可追溯),彻底杜绝“选择性执法”。

    三、织密权益救济“防护网”,激活民企发展“安全感”

    构建“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对非主观故意、未造成实际损害的首次轻微违法免予处罚;设立民营企业行政复议“快速通道”,将涉企案件审查期限压缩;探索“行政执法合规整改期”制度,允许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后减轻或免除处罚。广东省建立的"民营企业法治会诊"机制,为企业开出“法律处方”,将潜在违法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堪称企业合规治理的“预警雷达”。

    面向未来,将“行政执法负面清单”“企业权益救济机制”等创新实践上升为法律制度,用法治的稳定预期取代政策的波动焦虑。当每一份执法文书都经得起法律检验,每一次行政检查都遵循程序正义,民营企业定能卸下“隐性负担”轻装上阵,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迸发出更强劲的活力。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