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胡璐瑶:筑牢民生之基绘就治理新篇——从总书记关切看社会工作的时代使命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胡璐瑶  日期:3/10/2025 字体: [大][中][小]

   “一老一小的‘朝夕’牵挂,一梯一户的民生期盼,一业一岗的权益守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对江苏代表团的殷殷嘱托,勾勒出新时代社会工作的经纬坐标。从“关键小事”的精准落子到“国之大者”的全局谋划,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背后,是“人民至上”治理逻辑的生动实践,更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深层思考。

    以精准施策破题“民之所忧”。面对老年食堂“福利主义”的辩证考量、托幼服务“冷热不均”的结构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直指社会治理的深层规律:民生服务既要“兜住底”,更要“算好账”。上海某社区推行“阶梯式餐补”,让老年食堂既保基本又可持续;浙江通过“托幼服务地图”动态匹配供需,破解资源错配难题。这些实践印证,社会治理的精度在于“对症下药”,既不能搞“大水漫灌”,也不能“刻舟求剑”。当“小眼镜”防控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小胖墩”干预写进健康中国行动,民生关切的“问题清单”正转化为治理升级的“改革清单”。

    用协商民主激活“基层善治”。加装电梯的“楼层博弈”,堪称基层治理的“微观考场”。南京某小区创新“意愿协商积分制”,用“邻里议事厅”化解分歧;广州试点“共享电梯”模式,以市场化手段破解资金困局。这些探索揭示,新时代“枫桥经验”不仅要实现“矛盾不出社区”,更要构建“共识生于协商”的治理生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社会治理的重心已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防火”,从“刚性管理”迈向“柔性疏导”。当社区网格员变身“矛盾调解员”、小区业委会成为“自治主力军”,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正在形成。

    向新兴领域延伸“组织根系”。8400万新就业群体既是经济活力的“毛细血管”,也是治理体系的“新生变量”。习近平总书记“组织起来”的要求,为破解“流动党员难管理、从业人员缺归属”指明方向。深圳打造“暖蜂驿站”,让快递小哥歇脚充电时接受党课教育;杭州成立网约车司机“红旗方向盘”党支部,把思想引领融入日常服务。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党建赋能社会治理,既要建强组织“硬堡垒”,更需创新服务“软载体”。当外卖骑手成为“流动网格员”,当直播基地建起“红色直播间”,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正深度融入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

    从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到各地治理创新的蓬勃涌现,中国社会治理正经历从“管”到“治”、从“稳”到“兴”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工作是全党共同责任”,既是对百年大党群众路线的赓续传承,更是对治理现代化规律的精准把握。当老年餐桌升腾起幸福炊烟,当加装电梯载满邻里温情,当新兴群体在组织关怀中找到归属,这些具象场景共同诠释:社会治理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在时代发展中找到坐标、在共建共享中触摸幸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注脚,更是“江山就是人民”最生动的写照。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