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治理的庞大体系中,基层干部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扎根基层一线,承担着政策落实、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然而,当下基层干部面临的工作负担过重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迫在眉睫。
过度的形式主义是基层干部沉重负担的主要来源。名目繁多的会议、重复填报的表格以及各式各样的检查,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干部为了准备材料,不得不加班加点,无暇顾及实际工作。例如,某社区为了迎接各类检查,工作人员花费数周时间整理台账,而真正用于服务居民的时间却大幅减少。这些形式主义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工作效率,损害了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为基层干部“减负”,并非减少他们的工作责任,而是要精简不必要的工作流程,摒弃形式主义。一方面,上级部门应优化考核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评比,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例如,在考核脱贫攻坚成果时,不应只看台账资料,而要深入贫困地区,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改善情况。另一方面,要整合各类工作平台,避免信息的重复录入,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共享,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数据填报中解脱出来。
“减负”的同时,也要为基层干部“赋能”。一是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帮助基层干部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和技能,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开展关于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让基层干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工作要求。二是赋予基层干部更多的自主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让基层干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策,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城市管理为例,赋予街道办事处更多的执法权,让他们能够及时处理辖区内的违规行为。
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他们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也能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只有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中,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各界应当关注基层干部的工作状况,共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相信在“减负赋能”的推动下,基层干部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书写基层治理的新篇章。(作者单位: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