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如同绣花一般,需要一针一线的耐心与细致。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不言而喻。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已难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唯有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治理,方能织就基层治理的新图景。
精细治理首先体现在对基层情况的精准把握上。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治理者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街巷阡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意。浙江"枫桥经验"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当地干部对每家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发现矛盾苗头,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有效运行,同样依赖于对基层痛点的精准识别。这种"绣花"般的细致观察,是精细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精细治理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中国地域差异显著,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情况迥异,不可能用同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江苏南通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为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实现服务管理的精准投放;广东佛山顺德区推行"一村一策",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实践告诉我们,基层治理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像绣花一样,根据不同图案选择不同颜色的丝线,采取不同的针法。
精细治理的关键在于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基层治理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上海"一网通办"平台整合了多个部门的服务事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杭州"城市大脑"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有效缓解了拥堵问题。然而,技术再先进也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互动。优秀的基层工作者既善用科技手段提高效率,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有现代化的治理工具,又传承"老居委会主任"走家串户的工作作风。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双轮驱动",正是精细治理的精髓所在。
精细治理的持久动力源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四川成都的"社区规划师"制度邀请专业人士参与社区微更新,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福建三明的"居民议事厅"成为群众表达诉求、参与决策的重要平台。当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城市治理的"绣花人",当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基层治理就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体现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种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从精准扶贫中"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到疫情防控中"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总体方针,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精细治理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展望未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精细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必将更加深入人心。一针一线总关情,基层治理的"绣花功"正在织就一幅幅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图景,为"中国之治"写下生动注脚。(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