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时代的考场,群众是永远的考官。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青年干部既不能当袖手旁观的“看客”,也不能做蜻蜓点水的“过客”,唯有以“早为”抢抓机遇、以“有为”诠释担当、以“善为”开拓新局,方能在阡陌纵横间谱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以“早为”谋先机,做躬身入局的先行者。鲁迅在三味书屋刻下的“早”字,穿越百年仍警示后人:基层工作容不得“等风来”,群众期盼经不起“缓一缓”。青年干部初至田间地头,当破除“观察者”的疏离感,如某省选调生张某般,在土地流转工作中主动亮政策、解疑惑,将矛盾化解于萌芽。这印证着“早为”的本质——既要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洞察,更需“闻鸡起舞正当时”的行动自觉。从疏通农田水渠到调解邻里纠纷,从摸排产业短板到预判风险隐患,青年干部当以“时时早、事事早”的紧迫感,将办公室搬到村头巷尾,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在躬身实践中校准初心坐标。
以“有为”显担当,做深耕厚植的实干家。基层不需要浮光掠影的“盆景”,而呼唤向下扎根的“栋梁”。某市驻村第一书记王某创新“村民积分制”,带领群众整治人居环境200余次,正是“有为”的生动诠释。青年干部须警惕“镀金心态”,深悟“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的哲理,像闽南大地传颂的谷文昌那样,把“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融入日常:在防汛救灾一线筑起“青春堤坝”,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绘制“民情地图”,在产业振兴战场培育“致富苗圃”。当裤腿沾满晨露、掌心磨出老茧时,方能读懂“担当”二字的千钧重量——它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将琐碎淬炼成精彩、把平凡书写为非凡的坚守。
以“善为”求突破,做创新破局的开拓者。面对数字化治理与传统乡村的碰撞、老龄化社会与基层活力的难题,青年干部当在守正创新中寻找破题密钥。如迁安选调生李某般,既深扎土地流转的田间课堂,又驾驭无人机开展智慧巡田,更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发放农业补贴。这种“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智慧”,彰显着善为的双重维度:既要传承“枫桥经验”的群众工作法宝,又需掌握数字技术的时代利器;既要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方言土语,也要把顶层设计细化为具体路径。唯有在“老办法”与“新思维”的辩证统一中,方能找到破解养老互助、移风易俗等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早为者抢占发展先机,有为者定义人生价值,善为者绘就时代新篇。当青年干部以“晨读夜学”破解本领恐慌,用“亲情助廉”筑牢思想防线,借“闭环思维”提升服务质效,便能在基层沃野奏响青春三重奏:在早春的耕耘里播撒希望,在盛夏的汗水中沉淀厚度,在金秋的收获中开创未来。这曲献给大地的乐章,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