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既是民族复兴的“先锋队”,也是改革攻坚的“生力军”。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如何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关键在于念好“学、廉、干”三字诀,在理论学习中铸魂,在廉洁自律中正身,在躬身实干中赋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以“学”筑基,校准理想信念“坐标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胜任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学习不仅是青年干部成长的阶梯,更是抵御“本领恐慌”的铠甲。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赤诚,到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坚守,无不印证着“思想深度决定行动高度”的真理。青年干部当摒弃“快餐式学习”的浮躁,建立“晨读夜学+专题研讨+实践转化”的立体学习机制,既要深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富矿,也要在基层实践中读懂“无字之书”。某地90后选调生王某,坚持撰写30万字《驻村笔记》,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方言土语,正是“学用结合”的生动注脚。
以“廉”正身,筑牢拒腐防变“防火墙”。“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年轻干部初掌权柄,尤需警惕“成长黄金期”沦为“贪腐危险期”。某市“95后”干部李某挪用公款打赏主播的案例警醒我们:思想防线的失守往往始于“小礼笑纳”“小节不拘”。青年干部要常算“政治账”“家庭账”“名誉账”三本账,既要通过“廉政家访”“亲情助廉”等活动培育清正家风,也要在“八小时外”构筑“亲清”社交圈。当以“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警醒,做到慎初慎微慎独,让清廉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
以“干”赋能,锻造攻坚克难“铁肩膀”。“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新时代呼唤“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实干家。在乡村振兴一线,无数青年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直播带货”打开土特产销路;在科技创新前沿,年轻工程师们突破“卡脖子”技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干不是蛮干,需要“巧干”智慧:面对基层矛盾,要善用“枫桥经验”化干戈为玉帛;推进项目建设,需掌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某省“90后”驻村第一书记张某,创新“村民积分制”激发治理活力,正是“敢干+会干”的典范。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青年干部当以“学”破除“心中惑”、以“廉”祛除“身上疾”、以“干”破解“发展题”。要主动到招商引资前线练就“硬功夫”,到信访维稳火线磨砺“真本事”,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伟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追求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方能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