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群众诉求的"第一响应人",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基层的执政根基。面对复杂多变的治理场景与群众日益多元的利益诉求,基层干部唯有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能力迭代"的紧迫感,持续锤炼政治素养、专业技能与群众工作能力,方能成为推动基层发展的中流砥柱。
一、政治能力:筑牢基层治理的"定盘星"
政治能力是基层干部的立身之本。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唯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正确方向。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书记的实践颇具启示:在易地搬迁工作中,面对部分群众故土难离的思想阻力,他既坚持政策底线不动摇,又通过组织党员先锋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将政策宣讲与思想引领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整村搬迁任务超额完成。这生动证明,提升政治能力绝非抽象概念,而是要落实到把准政策方向、整合治理资源、凝聚群众共识的具体实践中。
二、专业素养:锻造攻坚克难的"金刚钻"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数字治理等多个专业领域,对基层干部的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浙江省某乡镇干部通过考取农业经济师资格证书,系统学习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成功打造出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带动全镇农民人均增收20%。这启示我们,基层干部需要建立"T型知识结构"——在精通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法律、经济、科技等跨领域知识。当前,尤其要加强数字治理能力建设,善用大数据分析群众需求,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
三、群众工作:架起党群连心的"彩虹桥"
群众工作能力是基层干部的核心竞争力。新时代群众诉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传统的"行政命令式"工作方式已难以奏效。重庆市某社区书记创新"板凳议事会"工作法,通过与群众围坐聊天的方式收集意见,累计解决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规划等民生问题137件,群众满意度达98%。这充分说明,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既要传承"脚沾泥土、手捧真心"的优良传统,又要创新工作方法,善于运用协商民主、利益平衡等现代治理手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赢得群众信任。
四、创新思维:激活基层发展的"动力源"
面对基层治理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因循守旧只会陷入被动。江苏省某村支书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引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发展特色民宿产业,使昔日贫困村变身网红打卡地。这种创新实践证明,基层干部需要培养战略眼光,善于从政策导向中捕捉发展机遇,在破解难题中总结创新经验。同时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大胆试、大胆闯,为基层治理注入创新活力。
新时代赋予基层干部新的使命担当。当每一位基层干部都能成为政治过硬的"明白人"、业务精通的"多面手"、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将更加通畅,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必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图景。这不仅需要干部自身的持续学习与实践磨砺,也需要组织部门完善培训体系、优化激励机制,为基层干部成长搭建广阔舞台,共同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崭新篇章。(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