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考核是检验工作成效、激励干部担当的 "指挥棒",但长期存在的多头考核、重复检查、过度留痕等问题,却让这根 "指挥棒" 异化为基层负担。近期,多地聚焦考核 "瘦身健体",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推动考核从 "量的堆砌" 转向 "质的提升",为基层减负增效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去芜存菁:考核指标从 "千分制" 到 "精准滴灌"
过去,一些地方考核指标泛化、重复,甚至出现 "环境卫生"" 着装规范 "等无关痛痒的条目,导致基层干部陷入" 填表竞赛 "与" 台账比拼 "。浙江将省级层面考核从数十项精简为 1 个综合考核加 8 个专项考核,市级及以下仅保留 1 个综合考核,通过" 考少考精 "让基层干部聚焦主责主业。陕西白水县构建"1+3+N"指标体系,将镇办考核指标精简 71%,并动态调整阶段性重点任务,避免" 一刀切 "考核。这些举措打破" 唯数据论 "的窠臼,引导基层从" 应付考核 "转向" 解决问题 "。
二、科技赋能:监督方式从 "人海战术" 到 "智能研判"
传统考核依赖人工查阅材料、实地检查,效率低下且易滋生形式主义。肥城市纪委监委开发智能监督平台,整合基层报表系统与政务数据,自动识别重复填报、无效留痕等问题,同时开通网络问政直播,通过 "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 机制,推动 42 件民生问题快速解决。兰州新区推行 "多考合一" 模式,组建联合考核组一次性完成 8 大专项督考,压缩材料报送量的同时,将考核重点转向实地核验与群众评价。科技手段的应用,让考核从 "痕迹管理" 转向 "效果评估"。
三、责任压实:执纪问责从 "单打独斗" 到 "协同共治"
考核减负成效的关键在于责任落实。多地纪委监委通过 "一案双查" 压实领导责任,如湖南对违规借调干部问题严肃追责,既处理直接责任人,又倒查部门领导失察责任。泰安市建立 "差异化分组考核" 机制,根据镇街资源禀赋设置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绩效奖励挂钩,去年调整干部 260 人,树立实干导向。同时,跨部门协同机制逐步完善,市场监管总局等 22 个部门将 3 项考核整合为 1 项,通过 "一套指标、一支队伍" 实现减负提效,彰显了系统治理的智慧。
四、长效治理:从 "运动式减负" 到 "制度化保障"
考核优化不是一时之功,需构建长效机制。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严控考核总量、规范流程,各地正将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制度。浙江建立考核指标动态更新机制,实时跟踪基层负担变化;湖北将 2025 年定为 "干部素质提升年",通过能力建设推动考核结果转化为发展实效。更值得关注的是,白水县建立 "年初申报、季度监测、年底核验" 的指标管理机制,通过预警督办与第三方评估,确保考核真正考准考实,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从浙江的 "综合考核瘦身" 到陕西的 "三精三实" 改革,从肥城市的智能监督到兰州新区的 "多考合一",各地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形式主义积弊,让考核回归 "以考促干" 的本质。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纪委监督职能,推动考核与干部选育管用深度融合,真正实现 "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劲",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