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杨小慧:振兴“引擎”全开,奔赴乡村振兴“黄金赛道”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杨小慧  日期:6/27/2025 字体: [大][中][小]

    在浩荡的时代东风中,乡村不再是曾经的“沉寂角落”,而正在成为梦想的“热土”与发展的“蓝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然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仍有不少“短板”和“瓶颈”制约着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不稳、人才力量不足、文化活力待挖、生态环境承压、治理体系不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跑好乡村振兴这场“接力赛”,跑出“加速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

    尽管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全面推进,但现实中仍有一些“卡点”。部分乡村“产业空心化”,一产独大、附加值低,群众增收缺乏长效渠道;人才“虹吸效应”持续,青壮年流失,外来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文化活动“式微”,农耕文明传承乏力,文明乡风建设难持续;部分村庄“颜值”提升但“内在”欠账,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仍不平衡;基层治理中“人难管、事难议”,群众参与度低、制度落实不实。

    这些问题如同沙石卡在齿轮中,既拖慢了乡村振兴的“马车”,也消耗了基层干部的“动能”。破解难题,需对症施策、精准发力,打通“堵点”,打破“瓶颈”。

    乡村振兴的蓝图不是一笔勾勒,而是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过程,唯有“五驾马车”并驱齐行,才能驶入“黄金赛道”。

    产业兴旺为“引擎”,筑牢物质根基。发展产业就像在乡村点燃“发动机”。要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做强“土字号”“特字号”品牌,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产品、卖服务”升级。通过产业融合,把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电商等深度嫁接,延长链条、提升价值。唯有产业“活”了,农民的钱袋子才鼓起来,乡村的经济底色才厚起来。

    人才振兴为“驱动器”,点燃内生动能。乡村再美,也需“头雁”领飞。要系统培育“新农人”,增强农民创业意识和技术能力。同时用好情感回归、平台支持、制度保障等“组合拳”,吸引高校毕业生、技术能人、退伍军人“回流乡土”,实现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没有人,所有建设只是空中楼阁。

    文化振兴为“润滑剂”,塑造精神风貌。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农民的精神粮食。要打造“农民唱主角”的文化舞台,活跃农村文体生活;传承非遗技艺、乡土文化,把“土味”转化为“风味”。以文化人、以文兴村,让文明乡风潜移默化影响人、塑造人。

    生态振兴为“底盘”,筑牢宜居底色。绿水青山是乡村最靓丽的底色。要以更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干净整洁”向“宜居宜业”跃升。推行绿色种植、生态循环农业,让生态效益变成经济效益,实现“人居好、环境美、收益多”的多赢格局。

    乡村振兴的“春风”已吹遍广袤大地,但真正的“春华秋实”还需我们耕耘播种、辛勤付出。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们既是“排头兵”,也是“助推器”,更是“实干家”。唯有将目光投向田野,把脚步迈进村庄,用双手丈量民情、用行动赢得民心,才能让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让我们一同乘风破浪,奔赴这条属于亿万农民、也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黄金赛道”。(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党委)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暂时没有内容!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