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夏隆:血脉回响:九三阅兵与抗战精神的时代共鸣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8/27/2025 字体: [大][中][小]

    长安街的铁流滚滚,战鹰掠过长空的呼啸,三军将士山呼海啸般的“到!到!到!”——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场穿越历史烽烟的集体应答。当受阅官兵喊出“永不忘”的誓言时,他们回应的不仅是今天的点名,更是八十年多前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的期盼。九三阅兵,绝非简单的武力展示,而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精神血脉的深切凝视与接续传承。

    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自觉。七七事变的枪声刺破夜空时,中华民族已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正是这种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责任意识,让四万万同胞发出了“最后的吼声”。从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宁跳悬崖不降敌,到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从东北抗联将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韧,到海外华侨“南侨机工”冒着炮火驰援祖国——这些壮举背后,是个体生命与国家命运的水乳交融。九三阅兵中“英雄部队”的点名应答,正是对这种责任意识的当代传承,是对“我们为何而战”的历史回答。

    艰苦卓绝的斗争,淬炼了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抗战十四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在这条血路上,中华民族展现了惊人的心理韧性和生存智慧。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战略预见,正是建立在对这种民族韧性的深刻洞察之上。今天受阅官兵喊出“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战先辈”,不仅是情感动员,更是一种精神坐标的建立——以历史的苦难衡量当下的挑战,以先辈的牺牲砥砺今天的奋斗。

    全民族共赴国难的伟大实践,铸就了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抗战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同磁石般凝聚起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的救国力量。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战……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让侵略者陷入灭顶之灾。这种团结精神在今天阅兵式中得以延续——受阅部队来自各个军兵种,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勋单位,却在同一个口令下迈出整齐划一的步伐,展现着新时代中国军队的统一意志。

    历史与现实在九三阅兵中交汇碰撞,抗战精神由此获得当代形态。当我们看到歼-20战机翱翔天际,99A主战坦克隆隆驶过,这些现代化装备与“刘老庄连”“老虎团”等英雄单位的旗帜交相辉映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国防力量的飞跃,更是一种精神的薪火相传。今天的中国军人不再需要以身躯堵枪眼,但他们守护和平的决心与先辈们保卫祖国的勇气一脉相承;今天的中国不再积贫积弱,但民族复兴征程上依然需要抗战那种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九三阅兵是一场国家仪式,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淬火重生。它提醒我们,和平阳光并非理所当然,民族尊严需要实力捍卫;它告诫我们,历史记忆不可淡忘,先辈牺牲必须铭记;它昭示我们,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活的力量。当受阅官兵铿锵应答时,他们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所有为这片土地付出过鲜血与生命的人们作出承诺:精神不死,传承不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面对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武器。各种形式的“封锁”“围堵”依然存在,民族复兴之路绝非坦途。唯有传承好抗战精神中那种不畏强暴、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才能在新的征程上攻坚克难,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九三阅兵的铁流终将散去,但它激荡起的精神共鸣,必将在时代长河中久久回响。(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