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夏隆:向企业“摊派罚款”?权力滥用比数字更刺眼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6/30/2025 字体: [大][中][小]

    湖南省冷水江市一起看似普通的执法事件,撕开了基层权力异化的暗疮:两名执法人员踏入企业大门,开口竟是要企业“帮助完成”2000元行政处罚任务。遭拒后,执法检查的利器瞬间出鞘。当执法者口中的“任务”与腰包里的礼品交织,这场以法律之名的拜访,已沦为一场赤裸的权力寻租。2000元数额虽小,折射的却是执法生态中令人忧心的癌变——罚款任务化,已成为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起事件最刺目的不是2000元的数字,而是“任务”二字背后的权力逻辑。当执法人员将行政处罚明码标价为待完成的“任务指标”,执法行为便彻底异化为交易游戏。企业若顺从缴纳,便可能逃过“针对性检查”;一旦拒绝,执法大棒立即落下。这种“任务式执法”在本质上是将公共权力私有化,把执法检查扭曲为一种可议价的服务。正如舆论尖锐指出的:“手握权力的执法者成了‘甲方’”,执法的严肃性与公正性在讨价还价中荡然无存。

   “摊派罚款”的毒瘤一旦生根,便在三个层面迅速蔓延:法治权威崩塌、企业安全感丧失、政府公信力瓦解。当冷水江的企业主面对“不交钱就检查”的潜规则,其对法治环境的信心必然动摇。更深远的是,这类行为直接冲击实体经济的根基——投资与生产的积极性。有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对一地营商环境的感知,正系于基层执法是否背离公正性这一细微处。执法者的一次违规摊派,足以浇灭一群企业家的热情。

    摊派罚款的病灶深处,盘踞着三重病根:法治意识淡薄、监督机制失效、考核体系扭曲。在冷水江事件中,网友的追问直指核心:“为何对企业进行罚款成了任务且有明确额度?摊派给企业的罚款任务又是谁摊派给两名执法人员的?”这些疑问揭开了个案背后的系统性病灶。当执法部门将罚没收入与经费保障、绩效考核隐性挂钩,一线人员便沦为“创收工具”。类似现象早有预警——辉南县朝阳镇2023年的专项整治方案中,早已将“趋利性执法”列为重点打击对象,直指“违反规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没款指标”的痼疾。

    根治执法异化之痛,需在制度牢笼上锻造三重锁链:问责利器、透明机制、文化重构。冷水江市对两名涉事人员给予免职、记过等处分,展现了纠错的姿态。但这远远不够。真正有效的治理应当如深圳市坂田街道探索的路径:前移监督关口,让纪检力量深入执法部署会、隐患整治现场;延伸监督触角,通过廉政监督卡、群众投诉分析捕捉异常信号;强化建章立制,用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修订管理细则堵住漏洞。当技术监督与制度约束形成合力,执法者的一举一动便难以遁形。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执法理念的重塑。湖南2025年发布的涉企行政复议典型案例传递出清晰信号:执法需要“力度、深度与温度”的统一。东莞黄江镇推行“一村一片长”的实践则表明,当执法力量真正下沉社区,通过“六巡三访一执法”融入基层治理网络,管理便从“重后端执法”转向“重前段管理”。这种贴近式服务,正是祛除“以罚代管”痼疾的良方。

    发生在冷水江的“2000元罚款任务”事件,恰似一柄刺向营商环境的匕首。对责任人的处分是必要的第一步,但若止步于此,无异于扬汤止沸。唯有深挖“谁在摊派任务”的制度病根,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重塑执法逻辑,才能让每一双执法之手真正托起法治的天平。当执法者不再数着罚单过日子,企业才能安心看着报表谋发展——这不仅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更是法治文明的试金石。(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