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大潮奔涌向前,复兴伟业呼唤栋梁。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火种与希望,立于百年变局与复兴征程的交汇点上,唯有锤炼心中有信仰、手中有本领、肩上有担当的“三有”品质,方能在惊涛骇浪中锚定航向,于荆棘丛生处开辟通途,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先锋力量。
心中有信仰,是青年干部立身创业的“压舱石”。信仰并非虚无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坐标。从井冈山上的星火到脱贫攻坚的战场,一代代共产党人以行动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民族复兴使命的忠诚,是战胜一切艰险的根本力量。新时代青年干部更需将信仰化为行动自觉——在思潮交锋中明辨是非,从“两个确立”中汲取定力,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之大者”。正如红旗渠建设者在绝壁凿出生机,其力量正源于对党的号召毫无保留的响应。这种信仰之力,体现于乡村振兴中抵制资本与民争利的清醒,彰显于深化改革时排除干扰的定力,成为指引航程的“北斗星”。
手中有本领,是青年干部攻坚克难的“开山斧”。绳短难汲深井,浅水不载重舟。新时代的复杂课题,要求青年干部既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判断力,更需练就“庖丁解牛”的实践真功夫。所谓本领,不仅是政策理论的深学细悟,更是“读无字之书”的基层智慧:在田间地头听懂方言俚语,于街头巷尾感知民生冷暖。无锡青年干部以“院坝会”化解政策落地梗阻,华蓥干部用数据赋能农业升级,皆证明“本领”的生命力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淬炼。青年干部当以“钉钉子精神”沉入一线,多捧“烫手山芋”、多当“热锅蚂蚁”,在解决群众“看病难”“增收慢”等具体问题中,将“纸上蓝图”变为“地上通途”。
肩上有担当,是青年干部践行初心的“试金石”。担当不是空洞的豪言,而是“功成必定有我”的躬身力行。黄文秀将生命献给扶贫山路,张桂梅以病躯托举学子梦想,苏炳添用汗水改写亚洲极限——他们诠释了担当的时代内涵:在平凡岗位开拓进取,于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对青年干部而言,担当意味着拒绝“躺平”“佛系”,主动到信访维稳、防汛抗旱的“矛盾熔炉”中锻造;意味着敢闯改革“无人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破局开路。更要警惕的是,担当需以清正廉洁为基石。扣好“第一粒扣子”,严守“八小时内外”的纪律关,方能在征地拆迁、项目审批等考验中,以“一身正气”守护公平正义。
“三有”如鼎之三足,托举青春答卷。信仰铸魂,方能“乱云飞渡仍从容”;本领赋能,终可“敢教日月换新天”;担当砺行,坚守“俯首甘为孺子牛”。当千万青年干部将信仰化作灯塔、以本领劈波斩浪、用担当书写答卷,定能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在新时代的壮阔海域中,驱动中华巨轮驶向星辰大海的辉煌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