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我国多地遭遇极端天气考验。从湖南特大暴雨到贵州榕江超50年一遇洪水,从北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到南方阶段性干旱,一场场与洪水的较量中,无数平凡英雄用责任与担当筑起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
科技赋能,预警响应跑赢洪水
在贵州榕江,当洪峰4天内两度过境,AI机器人餐车在安置点烹制出第一份热饭时,科技与灾难的较量已悄然改变救援模式。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的两栖救援车劈波斩浪,成功转移103名被困群众;南方电网“应急一张图”系统15秒内精准匹配抢修队伍,让电力抢修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作战”。湖南省利用数字化平台整合暴雨洪涝、危岩地灾等风险监测数据,构建全域可视化“数智战场”,实现应急信息秒级流转、灾害态势三维呈现。
人民至上,生命转移彰显制度优势
“三个坚决转移”不是口号,而是刻在防汛责任书上的军令状。浙江云和县应急管理员多次夜巡国道在建工地,敏锐发现水位陡升、公路塌方等异常,1小时内组织299名施工人员全部转移;湖北黄冈杨家湾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发现水塘管涌群险情后,乡镇应急救援队伍立即采取填塘压渗铺盖措施,投入150人、18台机械,耗用黄沙5000立方米,5日凌晨险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成功避免了沿线24万人、32万亩耕地被淹。这些数字背后,是“不落一人”的承诺,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八方驰援,凡人微光照亮受灾家园
当榕江成为孤岛,筠连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文韬带领8名救援队员,连夜驾驶2辆车、携带1艘皮划艇和水域救援装备,奔赴灾区。他们徒手清淤400余立方、排水4300立方,装卸500件八宝粥、100辆手推车,保障600余小时应急供电,完成6000余平方米环境消杀。华夏水务仓储中心连夜清点物资,将首批包含瓶装水、即食食品的救援物资送抵灾区,内部工作人员自发募捐善款同步汇入救灾专户。这些平凡身影用行动诠释:大灾面前,没有旁观者,只有同行者。
防汛抗旱,系统治理彰显中国智慧
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的科学研判,到“旱涝同防同治”的战略布局,从河南黄河“四预”一体化平台的精准调度,到重庆“应急使命·2025”演习中数字化指挥体系的实战检验,中国正构建起“统、防、救”全链条防御体系。当两栖救援车的车轮碾过齐脖深的洪水,当AI餐车的机械臂烹制出温热饭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之光,更是一个民族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智慧与韧性。
洪水终将退去,但这些温暖力量已深深镌刻在2025年的夏天。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14亿中国人心手相牵,就没有跨不过的洪水,没有战胜不了的灾难。这,就是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温度。(作者单位:昌黎县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