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长河中,宗教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民族文化血脉相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选择,不仅关乎宗教自身的健康传承,更承载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筑牢文化根基的重大使命。
一、宗教中国化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融合
翻开历史长卷,宗教中国化早有迹可循。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历经千年与儒道思想碰撞交融,形成独具东方智慧的禅宗、天台宗等宗派,“众生皆可成佛”的理念与“性善论”相呼应,“因果报应”说融入民间道德教化。伊斯兰教在宋元时期传入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吸纳飞檐斗拱等中式元素,经堂教育将阿拉伯教义与儒家经典相结合,诞生出“以儒诠经”的独特思想体系。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时,主动研习儒家经典,身着儒服,以“天”“上帝”阐释教义,开启“利玛窦规矩”的本土化探索。这些实践证明,宗教只有扎根中国文化土壤,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
二、宗教中国化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宗教中国化方向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面对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能够有效抵御极端思想渗透,防范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分裂活动。2018年起,我国在新疆开展的去极端化工作,正是通过宗教中国化路径,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实现社会大局稳定与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宗教中国化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道教的“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契合,佛教的“慈悲为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精神相通,这些文化共鸣点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桥梁。
三、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与创新发展
新时代推进宗教中国化,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在思想层面,鼓励宗教界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开展“四进”宗教活动场所(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场所)活动。2023年,全国超过10万处宗教场所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挂牌,有效推动主流价值浸润宗教领域。在制度层面,完善宗教事务管理制度,将法治化贯穿宗教工作全过程,通过修订《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为宗教中国化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在人才培养层面,依托中国佛学院、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等专业院校,培养既精通经典教义又熟悉中国国情的宗教人才,确保宗教中国化方向薪火相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既是对中华文明包容互鉴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时代发展要求的回应。当宗教信仰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精神力量,书写宗教与时代共进步、与民族共繁荣的崭新篇章。(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