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李孟伊:文明新风润南粤 凝心聚魂谱新篇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孟伊  日期:7/10/2025 字体: [大][中][小]

    岭南大地,潮涌风劲。行走在南粤城乡,志愿服务的红马甲活跃在街头巷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理论宣讲声入人心,邻里互助的暖心故事在社区间传扬…… 如今的广东,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浸润着这片改革热土的每一个角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明是城市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动能。近年来,广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推动文明创建从 “盆景” 向 “风景” 拓展、从 “面子” 向 “里子” 深化。从珠三角城市群到粤东粤西粤北乡村,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了 “共建共治共享” 的生动格局。在深圳,“时间银行” 志愿服务模式让爱心循环传递,累计服务时长超千万小时;在清远,“积分制” 管理让乡村治理有了 “度量衡”,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在佛山,“新时代佛山人精神” 培育行动让城市精神品格愈发鲜明,成为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纽带。

    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行的方向。广东始终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让主流价值成为社会共识。依托覆盖省、市、县、镇、村五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创新开展 “百姓宣讲”“理论轻骑兵” 等活动,用粤语快板、客家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明白。在梅州,“红色文艺轻骑兵” 深入革命老区,将红色故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让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感染力;在东莞,“道德讲堂” 走进企业车间,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推动职业道德建设蔚然成风。数据显示,全省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142 个、实践所 1611 个、实践站 2.6 万个,年均开展活动超 50 万场次,成为滋养文明新风的重要阵地。

    文化是文明的根基,传承中更见活力。广东立足岭南文化深厚底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明传承有载体、有温度。在潮州,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让千年广济桥焕发新彩,非遗传承人在古街深巷中传授潮绣、木雕技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在肇庆,“包公文化”“端砚文化” 融入城市建设,廉洁文化主题公园成为市民打卡地,让美德教育润物无声;在湛江,“醒狮文化” 进校园、进社区,年轻一代在锣鼓声中传承忠义勇敢的精神内核,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如今,岭南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生活方式,成为涵养文明新风的源头活水。

    文明的进步,终究要体现在人的成长上。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文明创建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民生工程。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进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与文明创建深度融合,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开展 “清洁家园”“美丽庭院” 等行动,让乡村既见山水,更显文明。在韶关,“善美韶关” 主题活动让志愿服务覆盖城乡,从关爱留守儿童到帮助空巢老人,善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在珠海,“斑马线前让行人” 成为城市自觉,交通文明折射出城市温度;在云浮,“积分超市” 让村民通过参与公益、遵守村规换取生活用品,文明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从珠三角的现代都市到粤北山区的美丽乡村,文明新风正以多元的形式融入南粤大地的血脉。这场跨越城乡的文明实践,不仅擦亮了 “岭南文化” 的金字招牌,更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广东样板的磅礴力量。随着文明创建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南粤大地必将谱写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广东智慧与广东方案。(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