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之家详细内容
曹易:环粤东高铁——看潮汐与客楼齐映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曹易  日期:7/18/2025 字体: [大][中][小]

    出行提示:2025 年 7 月 1 日全国铁路调图后的最新信息,深圳北站首次开行的环深圳高铁(D9720/17、D9718/9 次环形高峰线列车)串联粤东地区,覆盖惠州、潮州、揭阳、梅州、河源等城市,全程约 5-6 小时

    D9718 次列车从深圳北站开出时,正是下午两点。这趟绕着粤东转圈的高铁,要走五个多钟头才回深圳北,足够把韩江的水、客家的楼、古城的墙,都看个真切。

    过了惠州北站,罗浮山的影子就跟着铁轨走。列车钻进隧道又出来时,山尖的云正往下淌,像刚洗完的白棉絮。有乘客指着远处的山坳说:“那就是冲虚观,葛洪炼丹的地方。” 道观的红墙在绿树里露个角,据说苏轼当年在惠州,常骑着驴往这儿跑,写下 “罗浮山下四时春” 时,指不定就站在现在列车经过的这片坡上。车窗外的稻田刚插了秧,嫩绿色的秧苗排得整整齐齐,田埂上蹲着戴斗笠的老农,手里的锄头一扬,惊起几只白鹭,扑棱棱飞过铁轨,倒比列车跑得还急。

    到河源东站时,站台广播里正说 “前方到站,河源东”。下车透透气,风里都是万绿湖的潮气。本地阿姨拎着竹篮卖杨梅,紫黑色的果子沾着露水,“尝一个嘛,万绿湖边摘的,甜得很”。湖边的芦苇荡在风里摇,水鸟贴着水面飞,翅膀扫过的地方,波纹一圈圈荡开,倒把远处的跨湖大桥也晃得颤巍巍的。有老人坐在湖边的石阶上,手里转着竹编的鱼篓,说这湖以前叫 “新丰江”,修了水库才成了现在的样子,“你看那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头 —— 当年修水库时,多少人把家搬到了高处,才有了这一湖好水”。

    梅州西站的站外,飘着客家山歌的调子。不是广播里放的,是几个穿蓝布衫的阿婆在唱,“月光光,照厅堂”,调子软乎乎的,像裹了层糯米。出了站往村里走,远远就看见围龙屋 —— 一圈土黄色的墙,像个大面包圈,中间的祠堂飘着香。守屋的老伯掀开竹帘让我们进,“这屋有三百年了,你看这柱子,是当年从福建运过来的杉木,虫都蛀不动”。天井里晒着芥菜,绿得发亮,“要做梅菜扣肉的”,老伯用袖子擦了擦汗,“以前走亲戚,翻山要走一天,现在坐高铁,深圳过来才俩钟头,我孙子周末常带朋友来吃我做的酿豆腐”。屋檐下的燕子窝搭得正稳,几只雏鸟张着嘴叫,老伯抬头看了看,“它们也知道,现在路好走了,来的人多了,热闹”。

    揭阳站的风里,有股咸咸的味道。离站不远就是学宫,红漆大门上的铜环被摸得发亮。门口的石狮子缺了个耳朵,看门人说 “是以前打仗时被炮弹崩的”,但狮子眼里的光还在,盯着来往的人。学宫里的孔子像前,有穿校服的学生在鞠躬,读《论语》的声音脆生生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了学宫拐个弯,就是韩江。江上的广济桥一半是石桥,一半是浮桥,船型的桥墩泡在水里,据说从宋代就站在这儿了。有渔民划着小竹筏从桥下过,竹篙一点,水波就漫过了桥墩上的青苔,“以前潮涨潮落,船过这桥得等半天,现在高铁从桥边的铁轨过,眨眼就到潮汕站了”。

    到潮汕站时,天已擦黑。站外的小吃摊支起了灯,卤鹅的香味裹着蒸汽飘过来。卖朥饼的阿婆掀开竹蒸笼,白胖胖的饼子上撒着芝麻,“刚出炉的,热乎着吃”。旁边的桌子上,几个年轻人正用潮汕话聊天,说 “等下坐最后一班车回深圳,明早还能上班”。抬头看,牌坊街的灯笼全亮了,「四进士」、「状元」 的匾额在灯光里透着红,有小孩举着糖画跑过,糖稀滴在青石板上,黏住了一片刚落的凤凰花瓣。卖茶的铺子敞开着门,老板在竹筛里翻着茶叶,“这是凤凰单丛,今年的新茶,泡出来有兰花香 —— 你看这高铁,把我们潮汕的茶、潮汕的戏,都带出去了,也把外面的人带进来了”。
回程过惠阳站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车窗外的稻田里,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和远处工厂的灯混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星,哪是人间的光。邻座的姑娘捧着本旧相册,翻到一张老照片:土路上的牛车正往镇上赶,车斗里堆着刚摘的荔枝。“这是我爸年轻时拍的,” 她指着照片笑,“现在从惠阳到深圳北,十五分钟就到,我爸说,这哪是坐车,是坐着风在跑。”

    列车重新滑进深圳北站时,站台上的风还带着潮味。有人拎着梅州的盐焗鸡、潮汕的牛肉丸,说 “下次还来”。其实不用急,这趟车总在,就像韩江的水总在流,客家的楼总在等 —— 你什么时候想来看潮汐漫过古桥,看客楼的影子落在月光里,它都在这儿,带着满车的山海气,等你上车。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