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营商环境考核中经营主体数量指标引发的基层乱象引发关注。从县到村层层加压的“交账心态”,暴露出考核机制中“唯数字论”的深层病灶。优化营商环境需破除形式主义枷锁,以真抓实干锻造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警惕“数字游戏”异化考核初心。当经营主体数量成为考核“指挥棒”,部分地区陷入“数据内卷”怪圈。阳高县将指标分解至村级,导致基层干部蹲守行政大厅“抢注”企业,这种“摊派式增长”不仅背离了考核初衷,更滋生出数据造假、资源浪费等乱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当考核异化为数字竞赛,不仅无法反映真实营商环境,反而会消耗基层治理资源,损害政府公信力。
对比郑州市场监管部门的创新实践可见真章。2024年,郑州市通过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71万户经营主体实施差异化抽查,既让A类企业享受“无事不扰”的宽松环境,又使D类企业问题发现率提升22.4%。这种“精准滴灌”式监管,既提升了监管效能,又为企业减负赋能,真正实现了考核指标与营商环境优化的同频共振。
以“绣花功夫”雕琢服务品质。破除“数字崇拜”需回归营商环境本质——企业获得感。蚌埠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体系联动,构建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生态。今年一季度,该市新设经营主体同比增长5.69%,其中批发零售业占比达37.9%,这组数据背后是“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决心:通过登记注册标准化建设,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真正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精神,与李强总理“把企业家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标尺”的要求高度契合。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长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当下,才能将考核指标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阳光雨露”。
构建“三位一体”考核新生态。破立并举方能行稳致远。需构建“指标导向+过程监管+结果应用”的闭环体系,在指标设计上,借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痛点;在监管方式上,运用大数据建立动态监测模型,及时预警形式主义苗头;在结果应用上,将企业满意度调查纳入考核权重,让“企业点赞”成为最终标尺。阳高县的教训与郑州、蚌埠的经验形成鲜明对照,印证了“实干兴邦”的朴素真理。当考核机制从“数字竞赛”转向“质量比拼”,当基层干部从“数据猎人”回归“服务专员”,营商环境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市场主体的沃土。这既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优化营商环境已进入攻坚期。唯有破除“数字枷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改革,方能将考核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