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上平台预约上门开锁服务后,独居女生深夜被开锁师傅索要2410元,不付钱就不肯离开。近日,类似的高价开锁乱象频频发生。(8月26日澎湃新闻)
据报道,8月16日晚深夜,95后独居女生小慧(化名)回家途中突然发现忘带钥匙,无奈之下,她打开手机软件选择了某“开锁换锁服务中心”,当时标注的是25元。谁知,之后两名开锁师傅以无法破解为由,将门锁强行拆除,随后安装高价新锁。锁芯、防撬锁体、把手、夜间服务费等七七八八的费用加起来,总价高达2410元。看着接近凌晨仍在家门口不肯退让的两名男子,小慧只能几经沟通后,向其微信转账支付1800元。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市民遇上锁坏了或钥匙丢了需要开锁、换锁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由于开锁行业技术门槛较高,又没有行业标准和相关规范予以约束,因而开锁行业坐地起价、天价收费乱象丛生,饱受消费者的诟病。
据了解,目前我国还没有监管开锁行业的法律法规,只有一些地方性法规,如昆明市明确规定,现场开锁时,应当如实填写开锁服务记录,由委托开锁人、开锁技术人员分别签名、注明联系方式,并留存12个月备查。虽然2023年北京市也出台了《家用电器维修服务明码标价规定》,但只涉及家用电器维修行业,并没有具体到开锁行业。这也是导致开锁行业坐地起价、天价收费的一个主要原因。
笔者以为,治理“天价开锁”还需多方发力。一方面,相关司法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完善开锁行业的相关法律监管条文,明确行业标准和规范,让开锁行业有“标”可依,有“规”可循,切忌各家各“标”,各家各“规”,导致开锁行业坐地起价、天价收费乱象丛生。
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对开锁行业要全方位、全链条地严监管、严督查,一旦发现坐地起价、天价收费等乱收费行为,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处罚机制,倒逼其遵守行业标准和规范,合规合法收取开换锁费用。
同时,消费者一旦遭遇开换锁坐地起价、天价收费等乱收费行为时,既要坚决说“不”,又要积极大胆地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任凭其坐地起价、天价收费,助长其嚣张气焰。
此外,开锁行业也要加强行业自律,既要严格遵守价格法,做到明码标价,又要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做到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否则,动辄坐地起价、天价收费,消费者最终会“用脚投票”。
我们相信,只要司法部门完善收费标准,监管部门严厉惩处乱收费行为,再辅以消费者学会维权,以及开锁行业加强自律,就一定能有效治理“天价开锁”行为,从而为消费者营造一个价格合理、透明、公道的修锁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