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答卷,正在从宏观政策转化为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在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书写着温暖的中国故事。
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300元/月的灵活就业补贴让外卖骑手有了社保"安全网";贵州毕节的"云上就业"平台,通过大数据匹配让2.3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这些创新举措背后,是"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的生动实践。当数字经济催生新业态,政府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组合拳,让"零工经济"从"谋生手段"升级为"体面职业"。
从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到29个省份实现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中国正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云南边境村寨,5G+远程诊疗系统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省级三甲医院服务;在深圳,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的"无缝衔接",将大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升至85%。这些改变印证着"病有所医"正从梦想走向现实。 当中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各地探索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武汉、成都等城市落地生根。年轻人通过志愿服务积累"时间币",未来可兑换等值养老服务,这种代际互助的创新,既缓解了养老压力,又传承了尊老美德。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已有12个省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照护,让"老有所养"更有质量。
在贵州"村超"足球场旁,24小时开放的"智慧书房"成为留守儿童的新乐园;北京推行的"教师轮岗制",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学区房壁垒。这些变化背后,是"双减"政策持续深化带来的教育生态重塑。当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城乡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梦想,正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逐步成真。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基本保障"到"品质提升",中国正以绣花功夫织就民生保障网。当街头早餐铺的蒸腾热气、社区养老中心的欢声笑语、校园里朗朗书声共同汇成时代乐章,我们真切感受到:民生温度,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注脚。(作者单位:荒佃庄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