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宋双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宋双九  日期:10/13/2025 字体: [大][中][小]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张英寄给家人的这首《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至今对群众化解矛盾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以小见大,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诸多发人深省的民间故事,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更铸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中都提到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多次以“根脉”喻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岁月洗练后的智慧结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是兼具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多重特质的现代化。其进程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以人民幸福的实现、民族复兴的全面达成作为核心旨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前人先辈的智慧结晶,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厚植了的深厚的人文底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既为各种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暗藏着文化同质化的风险。唯有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方能在波诡云谲的世界格局变迁中,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今年中秋佳节期间,各地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亮点纷呈:天津古文化街的民间花会表演热闹非凡,北京玉渊潭公园的猜灯谜、做灯笼活动趣味盎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载体里,传承至今的节日文化最易为大众所熟知。各地于特定的节日举办特色的文化活动,人们汇聚于一处,于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欢声笑语里接受文化熏陶,进而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的归属感,涵养家国情怀。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可与现代经济业态深度融合,提供新的经济价值与创新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迭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双节同庆之际,国民凉茶品牌加多宝与恭王府博物馆达成合作,共同推出联名款“加多宝福袋”,并打造了恭王府沉浸式“中秋寻宝游园会”。这次活动实现了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向共赢,让中华传统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成为生活中的鲜活元素。就如同加多宝与恭王府之间的联名合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商业主体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品牌建设中,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IP,在市场经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绵延悠长的历史文脉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许多治国理政的话语中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浙江诸暨枫桥古镇上的一座清代石碑记载着乡民调解化解矛盾的故事,蕴藏着矛盾就地化解的中华文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大力推广枫桥经验,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进行不断创新,转变基层治理方式,提升基层治理的水平。新时代枫桥经验体现历史智慧,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历史文化传统,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要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浸润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最深厚的底气与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间断传承,对当今社会治理起到重要借鉴作用,指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稳步向前。(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暂时没有内容!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