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周楚涵:把准民情脉 开好惠民方
基层干部的精准施治之道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周楚涵  日期:10/24/2025 字体: [大][中][小]

    群众常说:“干部看病要号准脉,开方要对症。”对基层干部而言,“把准脉,开准方”不是抽象的方法论,而是扎根泥土的“必修课”——既要像老中医般望闻问切找准问题症结,又要似开方郎中般精准施策解决真问题,才能让政策落地有声,让群众心有暖意。

    一、把准民情脉:在“望闻问切”中找准问题本质与重点

    基层是问题的“始发地”,也是矛盾的“集中地”。对基层干部来说,“把准脉”不是翻台账、听汇报,而是迈开腿、沉下心,在一线观察中看清问题本质,在纷扰中抓住主要矛盾。“望闻问切”看本质,不被表象遮望眼。现象是问题的“外衣”,本质才是矛盾的“根子”。“抽丝剥茧”抓重点,不被琐碎乱方寸。基层问题千头万绪,如同乱麻,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解套”。基层干部要记住:群众的“急难愁盼”,才是施策的“指挥棒”。

    二、开好惠民方:在“辨证施治”中提升对策的针对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找准问题只是起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开准方”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像老中医开方般,讲究“君臣佐使”——对策要精准针对问题(针对性)、能在现有条件下落地(可行性)、最终能见到实效(有效性)。针对性是“下药”的前提: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基层问题各有不同,对策必须“私人定制”。可行性是“药效”的保障:立足实际,不做“空中楼阁”。再好的对策,没有落地条件也是白纸一张。基层干部要懂得“量体裁衣”——技术跟不上就用“土办法”,资金有限就“整合资源”,把“理想方案”变成“群众能用、爱用、管用的实招”。有效性是“治病”的目标:跟踪问效,不搞“一策了之”。 施策不是“交作业”,要看问题是否真解决、群众是否真满意。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把准脉,开准方”的背后,是基层干部“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的担当,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智慧。当我们愿意多走一里路、多问一句话、多想一层招,就能在“望闻问切”中找准症结,在“辨证施治”中开出良方,让每一次施策都成为温暖民心的“及时雨”,让基层治理的答卷更有厚度、更有温度。(中江县龙台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