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两千多年前的古训,至今仍闪烁智慧光芒。在信息爆炸、舆论瞬息万变的今天,这句话对党员干部尤其具有现实启示:民意如江河,堵之愈急,溃之愈烈;疏之有道,方能长治久安。面对复杂舆论生态,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疏导为先、对话为径,以开放姿态引导民意,让社会治理更加稳健高效。
舆论如川,堵塞非长策。舆论场本质是民意汇聚的河流,顺流而治、逆流而堵,其效果天壤之别。面对热点事件,一些地方和部门第一反应仍是“删帖”“禁言”,试图筑起一道道“防火墙”。这种简单粗暴的封堵,如同用泥土挡洪水,只会让民意积蓄更大能量。2008年贵州瓮安县因中学生溺水事件引发的群体事件,就是明证:信息不透明、回应滞后,民意涌动成洪,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堵而不疏,治标不治本,真正长远的治理在于顺势而行、引导有方。
民意如水,疏导方可成力。民意蕴含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也可能因阻塞形成危险漩涡。党员干部要像大禹治水那样,以疏代堵,将民意引入建设性渠道。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探索“网络问政”“领导留言板”等平台,让群众参与政策讨论、提出改进建议,疏导民意成为推动决策优化的动力。上海市在“十五五”交通规划中,通过APP征集意见、举办市民圆桌会议,让政策与民心紧密对接。疏导的艺术,是让民意如水滋养社会,而不是酿成冲毁堤坝的洪流。
同时,疏导民意不是形式,而是行动。党员干部要主动走进群众,倾听关切,回应诉求,将舆情风险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和意见反馈机制,让群众感受到诉求被重视、声音被倾听,让社会信任成为舆论的稳压阀。
沟通如桥,官民同心最为关键。沟通是连接民心的桥梁。突发事件中,“黄金两小时”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关切,能有效阻止谣言滋生。山东省在疫情防控中每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既展示了防控的有力有序,也传递了民生温度。这种透明与公开,如在湍急河流上架起桥梁,使恐慌与误解得到疏导。党员干部要以心换心,以行动示范,用沟通架起理解与信任的桥梁,让民意顺畅流动而非被堵截。
正如老子所言,“江河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舆论引导亦如此:唯有保持谦卑、倾听民声、疏导民意,才能汇聚社会正能量。党员干部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疏导体系、强化信息公开、提升互动回应能力,让民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活水,让舆论场成为凝聚共识、助力治理的正向力量。
防民之口,架桥为先。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舆论治理的规律,以疏为策、以沟通为桥,让民意顺畅流动、信息透明共享。唯有如此,舆论场才能汇聚正能量,社会治理才能稳健高效。让每一条民意都成为推进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让人民群众在舆论畅通中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注入坚实的民心力量。(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吕桥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