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庭!”随着法槌落下,双阳区某村张某与段某父子相邻排水纠纷案在长春铁路运输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原告席上,张某情绪激动地陈述着诉讼请求;被告席上,段某父子则一脸愤懑地进行答辩。庭审现场,双方各执一词,矛盾尖锐。
庭审交锋,各执一词见真章
张某与段某父子的承包地相邻,中间隔着一条田埂。在法庭调查环节,张某向法庭提供了大量照片和视频证据,“每逢降雨或段家浇灌葡萄,水流就顺着地势全部灌进我的承包地,现在土壤板结严重,根本无法正常种植!我要求法院判令他们修建排水沟、返还占用的田埂,并赔偿我无法种地的损失!”
段某当庭反驳:“我们采用滴灌方法,用水量受到严格控制。雨水自然流向是客观规律,怎么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我们?再说了附近地块都是这么种的,别人地里的苗都长得很好。”段父更是情绪激动:“这块地我们经营了十几年,投入了大量心血。现在因为自然原因造成的问题,就要我们承担全部责任,这公平吗?”
庭审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双方就排水责任、损失认定等焦点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承办法官认真听取双方陈述,详细查阅证据材料,发现仅靠庭审难以查清案件事实——地势高低、排水走向、土壤状况等关键事实不能仅凭双方的陈述及提供的照片、视频等证据证明,需要现场一一确认。 现场踏查,深入田间寻真相
庭审结束后,李法官带着书记员直奔争议田地开展现场勘查。时值正午,烈日当空,法官一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裤腿沾满了泥土。“这里的土质看起来好像有些不一样。”李法官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仔细察看。农业技术员老王现场进行土壤查看后指出“低洼处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偏高,但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李法官一行仔细勘测了地势高低、排水走向,查看了作物长势和积水痕迹,并要求段某实际打开滴灌设备进行浇灌。李法官还走访了周边农户,查看了这一带其他地块的种植和长势情况,邀请村干部、大队长以及了解情况的老村民一同参与勘查。“这块地的问题存在多年了。”村会计回忆道:“以前两家人关系还挺好,经常互相帮忙,没想到现在会闹到这个地步,之前司法所和村委会也协调过多次,都没有解决,这不就诉到咱们法院了。”
在勘查现场,张某指着萎蔫的秧苗声音哽咽:“法官您看,这地再这样下去就全完了!”段某则指着自家的滴灌设备解释:“我们真的已经尽力控制用水了。地势的高低真的不能怪我们啊。” 现场调解,化解干戈为玉帛
查清事实后,李法官当即决定在现场组织调,她请来村干部、农业技术员和几位德高望重的村民共同参与。“根据现场勘查情况,我们先听听技术员的专业意见”,李法官开场说道。技术员老王详细讲解了排水沟的修建方案,包括沟渠的深度、宽度、形状、位置和走向,并估算了工程的工期。
“水路不通,人心就不通”,大队长刘大爷语重心长地说,“记得你们两家的父辈当年还互相帮工建房子呢!”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
李法官从《民法典》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讲到农村邻里相处之道;从眼前的排水问题,谈到长远的生产发展。“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顾及邻里情分。排水问题不解决,对谁都没有好处。”
一纸协议,通了水路更通心路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现场调解,在多方见证下,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段家同意在相邻处修建排水沟,张某予以必要配合;段家返还占用的地垄;张某放弃赔偿请求。协议当场签署,排水沟的丈量工作当日启动。
丈量土地期间出现了感人一幕:张某主动给段家父子送去茶水,段某则承诺“等排水沟修好了,你家地要是还种不好,我帮你请技术员!”在共同劳动中,往日的隔阂渐渐消融,负责组织丈量土地的村会计说道“没想到你们法院真的能走到田间地头来办案,你真的是我见过最负责任的法官!”
一个月后,李法官回访时看到,崭新的排水沟已经建成,更让她欣慰的是,张某和段某正站在地头有说有笑地讨论着来年的种植方案,畅想着丰收的场景。
“要化解矛盾,就必须走到群众中间去。”李法官在办案手记中写道:“每一起农村纠纷背后,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邻里情,我们的工作不只是判决对错,更要帮他们找回那份与土地同样珍贵的情谊。司法工作不仅要实现公平正义,更要修复社会关系,这才是我们法官的真正价值。”(作者单位:长春铁路运输法院综合审判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