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文苑详细内容
闲话牡丹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于秀艳  日期:2020/3/20 字体: [大][中][小]

    牡丹,别名鼠姑、洛阳花、富贵花、谷雨花,属毛莨科,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叶为复叶。花型大且花香,色泽繁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两色为贵。牡丹花可入药,称为“丹皮”,是凉血化瘀妙品。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百花争艳 ,我独爱牡丹。曾不远几百里,驱车去洛阳牡丹节一睹牡丹的芳容。每当想起牡丹,眼前就仿佛置身于牡丹花海,身边是成片的牡丹花,朵朵端庄富丽,雍容华贵,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萦绕不绝!

    牡丹,自古就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宋哲学家周敦颐著名的《爱莲说》中说 “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把牡丹当作富贵之花;刘禹锡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则把牡丹视为当时的国花;诗人白居易把 “花中之王”的桂冠送给牡丹,有诗为证 “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被誉为诗中有画的大诗人王维更形象的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鲜明的刻画出了牡丹气象万千的仙子形象。1959年,周总理在洛阳也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牡丹在我国历史上获得的美誉数不胜数,今天她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代表了我们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2014年的APEC峰会、2016年的经济论坛大会以及2017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会场外都有她不凡的身姿!可见牡丹作为名贵花木成为了大型高端会议的迎宾花!

    这说明世人爱牡丹,不仅爱牡丹的外表,更爱牡丹带给我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太平盛世喜牡丹”,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国运昌盛的象征,并延续下来;种植观赏牡丹被当成一种社会时尚,体现了国家和百姓都希望国运昌盛、百姓幸福的美好愿景。

    牡丹文化作为花卉文化的一种起源较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诗经》中已有记述;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将牡丹以药用植物记入;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也出现了牡丹的形象;据史料记载,牡丹栽种始于隋代,兴于唐,甲天下于宋。唐代周肪的《簪花仕女图》中的牡丹是庭前观赏的花卉;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就是从牡丹文化中吸取丰富的养分创造出来的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中的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成为讴歌爱情、追求婚姻自主的经典句子至今传诵!

    如果仅仅把牡丹当做追求美好,富贵吉祥的象征还远远不够。牡丹的剑胆琴心、不媚权势的傲骨精神,更被世人拥戴。

    这里还有一个历史故事佐证。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女皇武则天在一个冬日酒后突发奇想,向百花下旨,命令百花在大雪纷飞的冬日全部开放。百花仙子奉旨命令百花齐开。第二天清晨,女皇视察百花园,见除了牡丹其他花全都奉旨开放。武皇大怒,将牡丹贬至洛阳。牡丹到了洛阳,花开艳丽。武皇一听,更是生气,派人赶到洛阳,火烧牡丹园。牡丹虽枝叶枯焦,但花开枝头,颜色不减,所以人们把洛阳牡丹又称“焦骨牡丹”。现代诗人徐书信赞道 “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

    解放后牡丹文化被人们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牡丹文化兼容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的文化内涵植根于人们的心底。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追求美好的民族,喜逢盛世,如今的牡丹种植范围更广泛了,品种也越来越丰富,每年各处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热爱牡丹、喜欢牡丹文化的人们来参观学习交流。

    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牡丹仿佛是一个婀娜多姿、妖娆美丽的仙子,她圣洁高贵、聪慧善良、爱憎分明,扶弱惩强,追求美好,向往自由,满足了人们对真善美所有的追求和想象!     

    愿人间处处开满牡丹!

    作者: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